生平
郝柏村乃陸軍官校十二期炮科畢業,之後隨即加入抗日戰爭,參加過1938年的廣州之役及1939年的皖南戰役。後又隨孫立人所率領之中國遠征軍38師赴緬甸作戰,戰勝後轉進印度休整。1948年於國共內戰之遼西會戰(遼沈戰役)期間,他從錦州前線被召回,成為蔣中正總統的侍從官。台灣當局前“國防部”長郭寄嶠上將為其嶽父。
1958年金門炮戰(八二三炮戰)發生時在金門擔任第9師師長,奉命率部戍守小金門(烈嶼)有功,因而獲頒雲麾勳章與虎字榮譽旗,並升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1977年4月,晉升陸軍二級上將,調升“國防部”副參謀總長。1978年6月,掌陸軍總司令。1981年12月由蔣經國“總統”晉任一級上將,並調升“國防部參謀總長”,在職八年。“參謀總長”原來兩年一任,因種種特殊情況一再延任,成為曆任在職最久的“參謀總長”。
1988年李登輝繼任“總統”後為安撫國軍,並逐漸減少郝之軍事影響,先於1989年升任郝為“國防部長”,後又為了使在國民黨黨部內有很大影響力的“行政院長”李煥去職,故於1990年提名郝為“行政院長”,獲得“立法院”表決同意,當時稱為“李郝體製”。然而也引起部份媒體對其軍人身份的撻伐,例如《首都早報》即以鬥大頭版《幹!反對軍人組閣》為題,作家苦苓(王裕仁)也以“國之將亡,必有妖孽”為由宣布“停筆七七四十九天”。1990年5月19日,民主進步黨甚至發起“反軍人幹政大遊行”,但國民黨則以美國艾森豪威爾的例子反駁,認為郝柏村“組閣”是軍人從政,而非軍人幹政。
雖然郝為了接“行政院長”放棄一級上將的終身頭銜,卻仍被民主進步黨認為係軍人幹政,發起遊行反對。當時擔任“立法委員”的陳水扁也曾在質詢郝柏村時當場掀桌子抗議,還曾因六年“國建”跳票的問題向他丟紙條而被架走。除了被民進黨“立委”在統、“獨”問題上圍攻以外,李登輝在“立法院”內的代言人――“集思會”的“立委”雖然同為國民黨籍,卻經常與郝柏村對抗。替郝護航的,隻有軍係“立委”及新黨的前身“新國民黨連線”的“立委”等人。
由於李登輝與郝柏村對兩岸關係與政策的看法不同,有時郝會利用“行政院長”的副署權與李交涉。例如蔣仲苓升一級上將案。由於蔣氏已屆退役年齡,而李企圖以升蔣氏為一級上將加以留用,但郝柏村等人以蔣經國生前的製度來反對。原來蔣經國生前定下的製度,凡升一級上將者,必須曾任“參謀總長”或有重大戰功,但蔣氏沒有以上條件,連蔣經國自己也因為沒有以上條件而拒升一級上將。結果,李登輝不再勉強升蔣氏為一級上將。
郝柏村約同“國防部長”召開軍事匯報,本來“行政院長”召“國防部長”開會是合法的,卻被民進黨“立委”譏為召開軍事會議,企圖奪去“總統”的軍事統帥權。引來民進黨的大打抨擊。當時擔任民進黨“立委”的葉菊蘭被問及其指控郝柏村召開軍事會議企圖政變的消息來源時,甚至表示是其先夫鄭南榕托夢告知。
郝柏村的回應是:“這是屬於軍政範圍內的事,u2018國防部長u2019要用多少裝備、多少軍隊、花多少錢,這些事我該知道呀!又不屬於不歸我職權的軍令範圍,我所做所為並沒有逾權啊!”
對於輿論的指責,郝柏村向“總統府”聯絡,希望向李登輝“總統”親自解釋,但卻得不到回應。在“總統府”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引述李登輝在8月1日接見軍事將領的談話說:“每一個人都應該對u2018國家u2019效忠,這是一個新方向,同時,我們做任何事情不要看人,要看u2018國家u2019。”
當時李登輝請快將生日的郝柏村吃飯之後,郝伯村說:“表麵上請我吃飯,但對我的所作所為卻不認同,要找機會解釋,又不理不睬,還在記者會上修理我一頓,這是什麽肝膽相照?後來我向李u2018總統u2019解釋,他又認為我沒有錯。”所以,郝柏村說“那是表麵的,假的。”
郝柏村說:“軍令係統是從德國學來的,當時德國各地都由皇子當司令官,可是有關作戰之事,皇子未必精通,因此都由參謀長擔任發號司令。”“我別的事也許不在行,隻有軍事方麵較專業,我參與會議,貢獻點意見有何不可,且這些都屬於軍政範圍。”
1992年“立法院”改選,國民黨重大挫敗。雖然國民黨黨內對提名及選舉上刻意杯葛以及提名別的候選人來與新國民黨連線的“立委”對抗。但在黃複興黨部自行配票下,集思會“立委”大幅落選,在民意支持下新國民黨連線的“立委”,例如王建煊、趙少康等高票當選。
辭職
李登輝以“行政院”向“立法院”負責為名迫郝柏村辭職,但郝柏村堅持要在國民黨中常會通過。1993年國民大會閉幕時,民進黨“國代”與一些國民黨“國代”大呼郝柏村下台,郝不甘受辱,在高呼“u2018中華民國u2019萬歲,消滅u2018台獨u2019”後宣布辭職。
1993年8月在國民黨黨代表大會中,被推舉為國民黨副主席,與“副總統”李元簇、“司法院長”林洋港、新任的“行政院長”連戰並列。
1996年退出國民黨,並與林洋港搭配參選“總統”,獲得一百六十萬票,在四組參選人中列第三位。2005年2月6日國民黨主動恢複其黨籍,並聘任為中央評議委員會(中評委)主席團主席。
旗幟鮮明與戰略模糊
郝柏村
"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了,其間可分為北洋政府階段、北伐抗戰及國共內戰階段、建設台灣階段。盡管三個階段的"國家"處境和國際地位有異,但"中華民國"的"主權獨立"和法統存在,以及謀求"國父""建國"理想的實現,是一脈相承的。
一九五○年三月一日,是"中華民國"曆史存續的重要一天,因為在國共內戰中失去大陸國土的"總統"蔣介石,是日在"中華民國憲法"所訂固有疆域的台北,複行職權,開啟了兩岸分治的時期。至此,兩岸關係的演變和終極解決,是"中華民國"曆史存續與發展的核心問題。
處理此一核心問題,交織著旗幟鮮明與戰略模糊兩個焦點。這兩個焦點,有時是並立的,有時是對立的,但在交相為用的並立與對立中,求取階段性的平衡與妥協,也是今後必走的長期道路。
旗幟是"國家"的認同與效忠,戰略是力量的創建與運用。
兩岸關係的本質到底是什麽?
首先要談國際強權政治,對兩岸現狀的形成和解決之道,有什麽影響。國際政治的本質就是強權政治,而強權政治是以力決定是非,不以理決定是非。兩岸現狀的形成,國際強權政治的操弄,是重要的因素。
"中華民國"自建國以來,受害於國際強權政治者,累見不鮮,尤其二次大戰後,以戰禍最久、最廣的戰勝國,竟被雅爾達密約出賣,成為最慘的戰勝國,不但未能收複東北失土,且失去外蒙一百餘萬平方公裏的土地。益以國民黨的不振與分裂,連八年抗戰的基地亦不保,形成今日兩岸的形勢。
再以一九五八年的金門八二三炮戰為例,就人的因素來說,是中國人打中國人;就武器來說,是蘇聯炮打美國炮,以及美國炮打蘇聯炮。因此,依我的體認,兩岸關係既非純內政問題,更非純國際問題,而是具有國際因素的內政問題。直到今天,乃至未來數十年,甚至一百年,這個基本情勢不會改變,否則美國總統憑什麽說,兩岸現狀不容任何一方片麵改變。
至於兩岸的分歧,究竟是主權問題?還是製度問題?從國共兩黨的鬥爭史來看,"國父"創建的中國國民黨,和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其所稱的中國,是同一個繼承清朝固有疆域的中國,因此兩黨分歧的本質,是製度問題,不是主權問題。有人主張將國共鬥爭,以一九四九年為時間的切割,以台灣海峽為空間的切割,辯稱台灣主權與大陸主權之爭,無論在法理或現實上,都是站不住的。
郝柏村過去八十餘年,國共鬥爭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一九二七年至一九四九年,二十二年間,以大陸為主戰場,是武力對抗階段。
二、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九年,三十年間,以海峽為主戰場,也是武力對抗階段。
三、一九七九年至二○○八年,二十九年間,是停火對峙階段。
四、二○○八年起,尤其是二○一○年,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後,應是和平發展階段的開始。
這四個階段的形成,就是旗幟鮮明與戰略模糊,及國際政治的影響所致。主要的因素,當然就是華府與北京的三個公報。這三個公報,也是綜合了旗幟鮮明與戰略模糊。
一九七二年的上海公報,就台灣問題而言,美國的立場,可歸納為四個結論:
一、海峽兩岸的人民,都是中國人。
二、兩岸中國人都說隻有一個中國,美國對此不持異議。
三、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四、海峽兩岸問題必須和平解決。
這個公報在各說各話中,涵蓋了戰略模糊,但總算終結了國際間的"台灣地位未定論"。但是,今天還有少數人,以時間和空間,切斷國共內戰的臍帶,引用過時的"未定論",權充台獨的法理依據,誠不知意義何在。
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卡特政府宣布,美國與北京正式建交。北京同時宣布,停止對金馬外島炮擊,亦即片麵宣布停火,兩岸關係進入新的階段。當然,這是中共呼應美國,和平解決兩岸爭端的重要姿態,也許是卡特同意建交的條件之一。
身為交戰一方的"中華民國"政府,並未參與談判,自無停火協議,但就政治和軍事現實而言,停火是對我們有利的。由於美方並未告知台方訊息,我們在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原則下,無法公開宣布同意停火,隻能由內部發布命令,規定外島指揮官,從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起,非奉"國防部"命令,不得對大陸炮擊。
這個沒有談判、沒有文字協議,雙方各自采取措施的停火狀態,持續了三十年以上,這就是戰略模糊的功能。如此就可正式簽訂和平協議嗎?根本不可能,因為這涉及旗幟鮮明的問題。
至於以處理軍售為主旨的八一七公報,更是典型戰略模糊的文件。我們終能運用模糊的空間,突破了公報所示的質與量限製,完成了"國軍"來台後二代武器的更新。
一九九○年,兩岸紅十字會在金門,有了形諸文字的協議,使得金門由交火的戰場,轉為交談的議場。對觸及敏感的政治符號,最後各自以西曆和"中華民國"紀元,注明年月日,這是最具智慧的一中各表。一九九二年,海基、海協兩會在香港,就一中原則各自表述的口頭協議,成為今日兩岸和美國的共識。有人要找一中各表的證據,金門協議所注的年月日,可能有幫助。
我的解讀,一中各表,是旗幟鮮明與戰略模糊並立的政治智慧。
自金門協議及海基、海協兩會的成立,至一九九三年兩會在新加坡的會談,都以一中各表為基礎,號稱白手套的兩會,則是旗幟鮮明的表征。可惜的是,在兩國論的破壞下,兩岸關係陷入停滯,甚至倒退。
所幸二○○八年,馬英九執政,台北、華府和北京,共同以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改善三角關係,並開啟兩岸和平發展的新頁。
旗幟鮮明就是"國家認同",世界上的民主國家,盡管政黨分歧,但國家認同與效忠是一致的。台灣內部的危機,在操弄"國家"認同的模糊,以致陷入無時、無地、無事不是政治惡鬥與內耗,折損了兩岸和平發展的軟實力優勢。
"中華民國"一百年來,持續存在與發展的法統,是不容以時間或空間切割,充為台灣獨立的曆史及法理基礎,或予以冒用的模糊空間,戰略模糊不可移用於旗幟模糊。
台灣內部必須團結在鮮明旗幟之下,那就是"中華民國憲法"法統,而以理性與務實,發展兩岸和平交流的關係。
反共不是反中,"中華民國"就是中國,台灣人就是中國人。"中華民國"的英文國名The Republic of China,說明了這一切。
台灣的前途,與"中華民國"的前途是不可分的,更不是對立的。確保台灣人民的安全、自由、繁榮與尊嚴,才是真正的愛台,這是"中華民國"六十多年來最大的成就。
台灣人民善良敦厚,且開創進取,是中華民族的精英,凡具有良知與愛心的政治人士,不應以虛幻的口號,模糊的文字遊戲,誤導甚至欺騙人民,從事無止境的內鬥內耗。須知"國父"的思想,絕對居於曆史長河的主流。
台灣要和平、繁榮與尊嚴,製度是軟實力的戰略優勢。中華民族要富強、康樂與發展,兩岸人民應共同致力:終結中國人打中國人,終結槍杆子出政權。
大選又快到了,我企盼所有候選人,高舉"中華民國"的鮮明旗幟,展現民主的風範,凝鑄高品質的民主製度,在兩岸和平發展中,這是台灣人民最具威力的優勢,也是終極解決兩岸問題的唯一途徑。
這才是台灣共識和核心價值,以台灣為主體的政治人物,如果組成中國民主黨或中華民主黨,不僅在台北有執政的機會,有朝一日也會到北京執政。這是全體台灣人民,對製度應有的自信。
反獨大將
民國八年生,江蘇鹽城人。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十二期炮科、陸軍大學二十期、三軍聯合參謀大學、美國陸軍炮校高級班、美國陸軍參謀大學畢業。
曾任偽總統府侍衛長,偽陸軍第一軍團司令,偽國防部作戰參謀次長,偽陸軍副總司令,偽國防部副參謀總長兼執行官,偽陸軍總司令,偽參謀總長,偽總長任職期間兼任中山科學研究院院長;曾獲選國名黨中央常務委員;卸下偽總長職務後,出任偽國防部長,偽行政院長,偽總統府資政,國民黨副主席等職,現任王陽明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著有"郝總長日記中的經國先生晚年"。
郝柏村率領20多位高級退役將領奔赴廣西桂林,其中包括5名上將、多名中將和少將。這是台軍最高級別的退役將領集體訪問祖國大陸,因而格外引人注目。
郝柏村號稱島內的"反獨大將" 郝柏村生於1919年7月,江蘇省鹽城人,是台灣任職時間最長的偽"參謀總長"(長達8年之久),深受蔣氏父子的器重。1990年初,他公開支持林洋港、蔣緯國搭檔競選偽"總統",成為國民黨非主流派的核心人物。同年5月,李登輝任命郝柏村為偽"行政院長",乘機解除他的軍權。1993年2月,受李登輝和民進黨的雙重排擠,郝柏村被迫辭職。 因堅決反對"兩國論",郝柏村被台灣輿論譽為"反獨大將"。陳水扁上台後,他婉拒偽"總統府資政"一職,要求當局承認"九二共識",因而遭到陳水扁記恨。郝柏村故居
2012年02月21日,郝柏村投書《聯合報》,指出台灣康軒出版的課本存在各種問題,比如他質疑作者偷渡"台灣、中國,一邊一國"之意。他指出,教育、經濟與"國防",是"立國"的三個支柱,缺一不可;立國精神的傳承,是"國家"生存發展的首要課題,故教育乃"立國"的最根本,曆史教育的主旨即在於此。所以,"欲亡人國者,必先亡其史。"
郝柏村說,我不是曆史學家,也不是教育學者,倉促閱讀了一些中學的史地課本,結論是:一、失去了"中華民國"的"立國"精神,模糊了"中華民國"的"國家"目標。二、暗示"台灣、中國,一邊一國","中華民國不是中國","台灣人不是中國人",誤導了"中華民國國民"的國家認同。
"教育部"對此認真看待,還訂出原則,像中小學社會領域教科書被要求應回歸"憲法"和"法令"用語。"教育部"主要根據一份民眾建議意見,要求修改台灣史的"曆史定位",藉此納進中國史範疇。該份民眾意見要求凡提及大陸地區時,不應簡稱"中國",應改稱中國大陸、大陸。另在涉及政治層麵與國際關係,應避免以"台灣"來取代"中華民國"的正式名稱。此外,不應該提及"台灣地位未定論",凡提及台灣地位時,應明確說明台灣屬於中國的事實,並闡明此事實從1945年起國際間無任何異議。
郝柏村故居,鹽都縣葛武鄉郝榮村,地處裏下河合隴圩,與興化市的大鄒鎮隔河相望。這裏地勢低窪,常遭水淹,明萬曆年間,鄉人取土築莊圩,莊東莊西各留下一個人工湖,後人稱之"日月雙照",引以為祥瑞。一條東西向的夾溝河穿莊而過,一座小巧玲瓏的磚拱橋,將南莊與北莊連成一體,莊南是上官河與興鹽界河交匯處,河麵開闊,水流湍急,盛產魚蝦蟹鱉。白天可見罾籪相連,漁舟如梭;夜晚漁火點點,波光粼粼,人在柳堤上信步,有飄飄欲仙之感。在北莊,有一幢大門朝東、前後兩進,東、南兩廂和天井組成的普通磚瓦結構民居,便是台灣原"行政院院長"郝柏村先生的故居。前進三間為客廳、書房,抱柱上有鄭板橋寫的一副對聯:不過奢華不過儉,也知稼穡也知書。後進三間,為郝柏村父親郝緒齡(字肇基)和母親袁珍寶的臥室,郝氏兄妹就出生在這裏。南廂房是儲
郝柏村故居藏室和男仆臥室;東廂房是廚房和女傭臥室。天井有四個花池,分別種有春蘭、秋菊、芍藥、牡丹,西南角還有一片竹林,環境十分幽雅。
郝柏村共有兄弟姐妹七人,哥哥和姐姐幼時出天花夭折。弟弟郝柏森曾任貴州遵義市政協副主席,已去世,三個妹妹郝錦春、郝秀春、郝爭春,大學畢業後從教,均已退休。郝柏村父親郝緒齡是獨子,自幼嬌生慣養,讀了很多古書,等到他要考秀才時,科舉製度己廢,眼見清廷腐敗,國運日非,便絕意仕途,守著祖上留下的一百多畝地,在家耕讀課子。他對郝柏村抱有很大期望,郝柏村剛滿六歲,父親就送他去家塾拜族人郝蔭嘏(人稱八先生)為師,讀書識字,家塾設在郝榮莊西北角的淨土庵內。此庵建於清康熙24年,由前殿、後殿、東西廂房組成,前後殿飛簷琉瓦,古色古香,兩廂皆屏風隔扇,壁掛字畫,四周有回廊相通。
因曆史原因,郝柏村故居易主後年久失修。1992年4月,原鹽城市郊區政府撥款,將郝柏村故居按原樣修複。同時修複了郝柏村父母之墓。墓在村西郝榮公路旁,有一條20米長的磚鋪甬道與公路相連,墓前兩側依次種植了黃楊、紫薇、塔鬆和水杉,花岡石墓碑上刻有顯考郝公緒齡妣袁氏珍寶之墓。郝柏村考入黃埔軍校後,從未回過家,父母先後去世,他也未掃過墓。1999年清明節,郝柏村偕夫人郭莞華帶領兒孫、親友50多人,從台灣來故鄉掃墓,他在父母的墓前,淚流滿麵,長跪不起。郝柏村先生故居高清大圖
距郝柏村故居不遠的郝氏宗祠,也一並修複。郝族遷鹽始祖郝貴四原是蘇州閶門富戶。因洪武趕散遷此,傳至郝柏村,已曆十八代。清乾隆年間,郝建三擴修。民國十年再修時。大門上方的龍鳳靈奇石匾,改由郝緒齡手書。祠內有一銀杏樹,已逾百年,古拙蒼勁,枝繁葉茂。郝柏村回故鄉掃墓時,曾在此樹下對人說:我小時候很頑皮,常和小夥伴比賽爬樹,那時我可以毫不費力地爬上這棵樹頂,沒有哪個小夥伴比得上我。如今的郝柏村故居,己成為鹽城旅遊的一個景點,每年都有不少港澳台和海外僑胞來此觀光,受到好客的郝榮村村民的熱情接侍,使他們留下了美好印象。
首訪北京
郝柏村台灣前偽"行政院長"郝柏村2009年8月6日抵達北京,參加畫家黃君璧作品展。據悉,大陸軍方到機場為郝柏村接機,並安排一切行程。郝柏村此行將與海協會長陳雲林相見。大陸已著手準備兩岸簽訂和平協議談判,在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製問題上,大陸建議可從兩岸退役軍人交流開始,啟動兩岸軍事問題接觸。郝柏村此行有指標意義。
郝柏村此行十分低調,定位為私人行程,他將在開幕式上,與海協會長陳雲林相見。他應黃君璧幼女黃湘�f之邀來北京,6日下午將赴恭王府參觀,晚上在恭王府大戲樓觀賞黃湘�f為他安排的堂會(票戲)演出。郝柏村與黃湘�f是"忘年之交",黃湘�f過去曾與郝演出《霸王別姬》。
郝柏村離開公職後此前曾四次造訪大陸,第一次是1999年,回江蘇鹽城老家探親;第二次是2000年5月,回家鄉掃墓;第三次是同年9月前往西安旅遊;第四次是2001年7月,率20多位退役將領前往桂林旅遊。
紀念"七七事變"
2014年7月7日,中國高規格紀念"七七事變"。上午10點,紀念 郝柏村接受央視采訪全民族抗戰爆發77周年儀式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主持儀式。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參加紀念活動,習近平作重要講話。台灣前偽"行政院長"、95歲的郝柏村今天在北京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郝柏村日前在台灣接受央視采訪時說,"盧溝橋事變在我們講是一件意外事件,但是在日本講他是計劃好的,國內的一般民眾,要求不能妥協的情緒很高昂。我們同日本打,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同他(日本)講和。"郝柏村甚至在記者麵前唱起了《義勇軍進行曲》。
2014年,郝柏村還參訪了常德當地的抗戰遺址,鄭州花園口等地。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