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孩子注意力集中(如何培養孩子自律?不是靠“立規矩”,而是靠“巧用多巴胺”)
最近幾年“盲盒經濟”大火,受到很多年輕人的青睞。
一個簡單的模型,成本可能隻有10元左右,卻能賣到幾十上百塊,有些稀缺款甚至能炒到上萬元,並且從不缺乏買家。
很多人好奇,為什麽一個廉價的流水線產品,竟然可以賣出如此之高的價格,有這麽多的消費者為其買單。
而對於盲盒收藏者來說,這些模型似乎有種非同一般的魔力,為了集齊一整套的盲盒,會不惜花費巨額的經濟成本。
但我們仔細思考不難發現,收集盲盒這種行為,其實有著很強的“成癮性”,這種對盲盒匪夷所思的入迷,會促使其不停地進行收集。
為什麽收集盲盒也會上癮?我們又該如何利用其中的科學原理,來複製運用到對孩子的教育中呢?
上癮的本質,是對“多巴胺”的渴求從生物學上來說,人類之所以會對某種行為上癮,是因為完成這件事後,大腦會分泌出一種名為“多巴胺”的物質,使人產生快感,當人體會過多巴胺後,在負多巴胺狀態下,會對重新回到多巴胺狀態產生渴求。
2001年,斯坦福神經科學家布萊恩克努森發表了一份重量級研究報告,證明了多巴胺會促使人們渴望得到獎勵,而這種對獎勵的期待,會推動人們做出行動。
比如收集盲盒,在完成這種收集行為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使收藏者因此產生巨大的愉悅感,從而促使其一次次投入新的抽取中,無法自拔。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多巴胺係統對新奇事物很敏感,而且那些簡單重複性的行為,會更容易刺激大腦產生多巴胺。
比如刷短視頻,我們隨便動動手指,就能獲得大量有趣的、新奇的內容,大腦就會不停分泌多巴胺,刺激獎勵我們去不停地刷新,進而對這種行為“上癮”。
而當我們進行學習、鍛煉等一些枯燥重複的行為時,由於無法獲得即時的獎勵,並且沒有新鮮感,大腦分泌的多巴胺就會減少,所以會很難長期地堅持下去。
如何靠“巧用多巴胺”,培養孩子的自律?1.利用“魚缸法”
在戒酒和戒毒過程中,工作人員會在一個類似魚缸的器皿中放上很多紙條,其中一半紙條寫著1-20美元的小額獎勵,一張紙條寫著100美元,另一半紙條則寫著“繼續努力”4個字。
如果參與者能在一段時間內足夠自律,控製好自身的欲望,那麽就會有機會從魚缸中抽出一張紙,並獲取紙條上所標記的獎勵。
實驗證明,麵對可能抽到大獎的誘惑,再有一次機會就有可能抽到100美元,參與者的積極性大大提高,83%的參與者堅持了整整12周的治療,而沒有參與其中的人,隻有20%能堅持下來。
這種“魚缸法”之所以卓有成效,就是利用了獎勵係統的原理,激發參與者多巴胺的分泌,促使其去做對自身有益的事,達成目的。
而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在家裏做一個類似的“抽獎裝置”,其中一半為小額獎勵,一個為“超級大獎”,一半為“繼續努力”,當孩子完成某個學習任務時,就能獲得一次抽獎的機會,通過這樣的方式,促使孩子實現自我控製,養成自律習慣。
2.正確的設立目標
很多家長在激勵孩子時,會對孩子說努力學習才能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出人頭地等等,但對孩子來說,這樣的目標太遙遠了,根本起不到鞭笞作用,他們也不會為此而變得勤奮刻苦。
因此,我們要想讓孩子自律,能主動、獨立地學習,就不能錯誤地設置一個遙遠的目標,而是應該將目標進行分解,使孩子能夠得到即時的反饋,讓他們覺得“真的很開心”,才能“日積跬步以至千裏”。
比如孩子喜歡玩手機遊戲,將來想做一款大家都喜歡的遊戲產品,那麽就可以讓孩子考慮這需要具備哪些技能,準備哪些前提條件,使孩子參與到學習編程、美術的過程中去,在不斷積累的過程中,獲得源源不斷的回報,對自己產生激勵作用,從而為了實現目標不斷努力。
結語:
想讓孩子具備自律能力,靠“巧用多巴胺”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孩子能對某事產生期待,並且在努力過程中,可以獲得即時的獎勵或者反饋,那麽自然就會注意力高度集中,產生內驅力,也更容易成功。
今日話題:你是怎樣來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的?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