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雖有嘉肴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雖有嘉肴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雖有嘉肴》譯文:雖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以後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導人以後才知道困惑不通。
文章目錄:
- 1、雖有嘉肴翻譯
一、雖有嘉肴翻譯
《雖有嘉肴》譯文:雖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以後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導人以後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處,這樣以後能夠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這樣以後才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兌命》上說:“教人是學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雖有嘉肴》原文: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肴》出處:
《雖有嘉肴》是西漢禮學家戴聖的一首文言文,文中運用托物言誌的手法引出要闡明的觀點,指出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即“教學相長”,告訴了我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學習和實踐的重要性。
《雖有嘉肴》出自《禮記》之中的學記。《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製度書籍,由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編著。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僅存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如今所見到的《禮記》。這兩書中各有側重和取舍,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全文主要講進行實踐必須抱著現實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以清醒冷靜的態度麵對現實,是一就是一,絕不說是二。即使錯了,也要敢於承認,使言行合一,理論和實際聯係在一起。
本文多使用對舉句,讀來朗朗上口,節奏感強。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繼而引入“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麵加以說明,最後歸結到“教學相長”這個結論。
此文思路清晰,文勢流暢,層層遞進,文氣貫通,給人一氣嗬成之感。看了這段文學,很容易讓我們想起毛澤東在《實踐論》當中說的一段話:“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從這裏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點:非常重視實踐,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於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好的。
戴聖簡介:
西漢時期官員、學者、代表作《禮記》。
戴聖(生卒年不詳),字次君,祖籍梁國甾縣(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出生於梁國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西漢時期官員、學者、禮學家、漢代今文經學的開創者。後世稱其為“小戴”。
戴聖與叔父戴德曾跟隨後蒼學《禮》,兩人被後人合稱為“大小戴”。漢宣帝時,戴聖以博士參與石渠閣論議,官至九江太守。
著作有《禮記》(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禮記》傳為聖編。《漢書》記載成書於漢建初七年(80年)。
鹹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趙?以其籍貫地詔封戴聖為“考城伯”。
儒學成就:
戴聖一生以學習儒家經典為主,與叔父戴德及慶普等人曾師事經學大師後蒼,潛心鑽研《禮》學,成就卓著,史稱戴德為“大戴”,戴聖為“小戴”,二人合稱為“大小戴”。“由是《禮》有大戴、小戴、慶氏之學” 。
戴聖將戰國到漢初孔子弟子及其再傳、三傳弟子等人所記的各種有關禮儀等論著,編撰成書,被稱為《小戴記》或《小戴禮記》。該書原為解說《儀禮》 的資料匯編,後經鄭玄作注,擺脫從屬於《儀禮》的地位而獨立成書,其要言精義比起《儀禮》 中的繁文縟節,更有利於維護封建統治。戴聖因此開創了“小戴學”。
學術影響:
戴聖精心講授“禮學”,授徒頗多,曾傳其學於梁人橋仁、楊榮等,於是,今文禮學“小戴學”又有了“橋、楊氏之學” 。小戴對於傳播和發展《禮》學有一定貢獻,《小戴禮記》被列為儒家經典,“三禮”之一,唐時被稱為“大經”,明時已取代《儀禮》成為“五經”中的《禮》。該書在中國儒家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為後人研究和發展儒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
代表作品:
戴聖成為今文禮學“小戴學”的開創者;後來,三家之學皆立於學官,其學興盛一時。宣帝時,戴聖曾被立為博士,參與石渠閣議,評定五經異同。終生以授徒講學和著述為業,曾選集戰國至漢初孔子弟子及其再傳、三傳弟子等人所記的各種有關禮儀等論著,編撰成書。被稱為《小戴記》或《小戴禮記》。該書原為解說《儀禮》的資料匯編,後經鄭玄作注,使它擺脫從屬於《儀禮》的地位而獨立成書,成為今本《禮記》。全書共分《曲禮》、《檀弓》、《王製》、《月令》、《禮運》、《學記》、《樂記》、《中庸》、《大學》、《內則》、《坊記》、《儒行》、《王製》、《玉藻》、《冠義》、《昏義》、《雜記》等四十九篇,其中的要言精義比起《儀禮》中的繁文縟節更有利於維護封建統治,與其叔父戴德所編《大戴禮記》八十五篇(現存三十九篇)亦不相同。
《小戴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小戴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小戴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到漢朝的禮製、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曆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麵,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
《小戴禮記》全書用記敘文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三禮”,對中國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各個時代的人都從中尋找思想資源。因而,曆代為《禮記》作注釋的書很多,當代學者在這方麵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們這裏選錄的原文依據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經注疏》,注釋和譯文則廣泛參閱了各種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準確、簡明、易懂。選錄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標題(原文隻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較長),原則上采用選文的首句作標題,注釋中隻說明選自某篇。
《禮記》由多人撰寫,采自多種古籍遺說,內容極為龐雜,編排也較零亂,後人采用歸類方法進行研究。東漢鄭玄將49篇分為通論、製度、祭祀、喪服、吉事等八類。近代梁啟超則分為五類:一、通論禮儀和學術:《禮運》、《經解》、《樂記》、《學記》、《大學》、《中庸》、《儒行》、《坊記》、《表記》、《緇衣》等篇。二、解釋:《儀禮》17篇,有《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製》等篇。三、記孔子言行或孔門弟子及時人雜事:《孔子閑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問》等。四、記古代製度禮節,並加考辨:《王製》、《曲禮》、《玉藻》、《明堂位》、《月令》、《禮器》、《郊特牲》、《祭統》、《祭法》、《大傳》、《喪大記》、《喪服大記》、《奔喪》、《問喪》、《文王世子》、《內則》、《少儀》等篇。五、為《曲禮》、《少儀》、《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梁氏的歸類劃分,對我們有一定參考價值。
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為“經”,弟子對“經”的解說稱為“傳”或“記”,《禮記》因此得名,即對“禮”的解釋。到西漢前期《禮記》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傳戴德選編其中八十五篇,稱為《大戴禮記》;戴聖選編其中四十九篇,稱為《小戴禮記》。東漢後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專稱《禮記》而且和《周禮》、《儀禮》合稱“三禮”,由於學者鄭玄為《禮記》作了注,於是地位上升為經。書中還有廣泛論說禮意、闡釋製度、宣揚儒家理想的內容。
宋代的理學家選中《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把他們合稱為“四書”,用來作為儒學的基礎讀物。《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 《周禮》《儀禮》《禮記》,合稱三禮。《周禮》又稱《周官》,講官製和政治製度。《儀禮》記述有關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禮儀製度。《小戴禮記》則是一部秦漢以前儒家有關各種禮儀製度的論著選集,其中既有禮儀製度的記述,又有關於禮的理論及其倫理道德、學術思想的論述。這裏,僅就有關《儀禮》一書的一些問題作一些簡要的說明。
《儀禮》的篇數與作者今《十三經注疏》本《儀禮》,共十七篇,目次如下:士冠禮第一;士昏禮第二;士相見禮第三;鄉飲酒禮第四;鄉射禮第五;燕禮第六;大射禮第七;聘禮第八;公食大夫禮第九;覲禮第十;喪服第十一;士喪禮第十二;既夕禮第十三;士虞禮第十四;特牲饋食禮第十五;少牢饋食禮第十六;有司徹第十七這個次序,為西漢劉向《別錄》所列。據文獻記載,漢武帝時,在曲阜孔宅牆壁中發現《古禮》五十六篇,其中十七篇與漢初經生所傳十七篇《儀禮》相同,但多出三十九篇。此三十九篇禮文久佚,學者稱之為《逸禮》。
由此便產生一個問題:十七篇《儀禮》是不是一個殘本。一種觀點據此認為,十七篇《儀禮》是一部殘缺不完之書。另一種觀點正與此相反,認為十七篇《儀禮》並非一不完全的殘本,而是一部完備的著作。清人邵懿辰《禮經通論》對此有很詳細的論證。《禮記ⷦ義》說:“夫禮始於冠,本於昏,重於喪祭,尊於朝聘,和於射鄉,此禮之大體也。”
觀今本《儀禮》十七篇,《昏義》所說作為“禮之大體”的上述八項內容,皆完整無缺。另外,《禮記》中有很多篇是直接解釋《儀禮》的。
《禮記》有《冠義》釋《士冠禮》;有《昏義》釋《士昏禮》;有《問喪》釋《士喪禮》;有《祭義》、《祭統》釋《郊特牲》、《少牢饋食禮》、《有司徹》;有《鄉飲酒義》釋《鄉飲酒禮》;有《射義》釋《鄉射禮》、《大射禮》;有《燕義》釋《燕禮》;有《聘義》釋《聘禮》;有《朝事》(《大戴禮記》)釋《覲禮》;有《喪服四製》釋《喪服》,都不出《儀禮》十七篇之外。由此可見,今本《儀禮》,應該說是一部體係和內容完備的著作。邵懿辰認為,“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禮記ⷧ殥裀),古來之禮,不止此十七篇,亦不止《漢書。藝文》 《禮記》,儒學經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學生及戰國時期儒學學者的作品。漢朝學者戴德將漢初劉向收集的130篇綜合簡化,一共得85篇,稱為《大戴禮記》,後來其侄戴聖又將“大戴禮記”簡化刪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樂記》,一共49篇,稱為《小戴禮記》。“大戴禮記”至隋、唐時期已散逸大半,現僅留傳39篇,而“小戴禮記”則成為今日通行的《禮記》。
漢景帝時魯恭王初好治宮室而壞孔子宅,得古《禮》五十七篇於壞壁之中,其中十七篇與《儀禮》相同,《奔喪》、《投壺》見於另外四十篇中,禮家將其錄於《禮記》之中,得以流傳,而其餘篇章,因為藏之秘府,世人難得一見,後來散逸不傳,稱為“《逸禮》”。
朱熹撰有《朱子家禮》一書,他認為“《禮記》隻是解《儀禮》”。阮元在《書東莞陳氏<學?通辯>後》說:“朱子中年講理,固已精實,晚年講禮,尤耐繁難,誠有見乎理必出於禮也。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禮也,五倫皆禮……且如殷尚白,周尚赤,禮也。使居周而有尚白者,若以非禮折之,則人不能爭,以非理折之,則不能無爭矣。故理必附乎禮以行,空言理,則可彼可此之邪說起矣。”
《小戴禮記》不僅是一部描寫規章製度的書,也是一部關於仁義道德的教科書。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學》、《中庸》、《禮運》(首段)等。《禮運》首段是孔子與子遊的對話,又稱為《禮運ⷥ䧥》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詞,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
以上就是小編對於雖有嘉肴的相關信息的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