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是什麽(人力資源是什麽部門)
wq2025-07-04 16:48
屢教不改網11262025-07-04 16:53:24
《詩經.小雅》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的土地都是屬於周王的。周王一個人管不過來那麽多土地,於是
把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們也管不過來,於是再分封給貴族。
貴族獲得的土地稱為封地,又叫食邑、田邑,從曆史記載看,它們是按畝計量的耕地。那麽問題來了,那些耕地以外的土地歸誰所有?
是一筆糊塗賬。理論上,既然沒有分掉,那就還是周王的。但是那些山 川海岸遠離都城,周王鞭長莫及,所以它們事實上處於無主狀態。不過好在上古時代人們的主要需求還是吃飽肚子,眼睛就盯著耕地、對山珍海味興趣不大,所以這筆糊塗賬也沒什麽大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逐漸掌握了開發山海的技術手段。山上有鐵,可以熔煉;海裏有鹽,可以煮曬。這樣一來,山海的價值需要重估,它的所有權問題也就浮現出來了。
周朝的鐵礦很分散,鹽場則很集中,主要分布在當時的齊國境內。所以很自然,山海所有權的問題在齊國最為突出。齊國的管仲,成了曆史上第一個提出“官山海”的人。所謂“官山海”,就是把原本無主的山海歸國有,變成官營。這是一個製度上的頂層設計,並且由此引導出一係列衍生結果。比如說,海洋的所有權明晰之後,海鹽的生產就不能隨便進行了。海邊的農民曬出鹽來之後,必須以指定價格賣給官府,再由官府批發各地。曬鹽是個體力活兒,沒多大技術含量,也不存在明顯的規模效應,所以官營之後,生產效率不見得有什麽變化。但是齊國掌握了周朝主要的食鹽資源,統一的官營可以帶來壟斷效應,出口議價能力肯定是增強了。同樣的東西、同樣的成本,但是可以賣得更貴。事實證明,“官山海”政策實行之後,齊國很快就商業興隆、日進鬥金。
某些不求甚解的人,看到這裏便以為管仲成功了。曆史可沒那麽簡單。其實這裏還有一個根本問題沒有說清楚,那就是:賺錢有什麽用?
錢有什麽用,這在市場經濟、和平年代根本不算個問題。但要是碰上饑荒戰亂,錢還真就沒什麽用,隻有糧食和武器才有用。而管仲所處的先秦時代,饑荒和戰亂幾乎連綿不絕。易子而食、析骸而爨、赤地千裏、餓殍遍野………這些先秦典故,光想一想,就足以讓人不寒而栗,所以那絕對不是一個“錢很有用”的時代。
根據《管子》記載,管仲賺錢的第一個用途是打經濟戰。齊國的鄰國魯國擅長生產一種叫作“綈”的紡織品。管仲先在本國推廣“綈”,流行後又禁止本國民眾生產“綈”。於是,對“綈”的強勁需求如潮水般湧向魯國。這還不算,管仲又向魯國商人喊話,有意渲染緊張氣氛,鼓動他們產“綈”。於是大量魯國民眾放棄務農,投身於織“綈”行業。
一年之後,魯國糧價暴漲。這時管仲突然停止所有的“綈”進口,魯國經濟頓時崩潰,魯國的國君也不得不親自跑到齊國去獻禮示好。製服魯國之後,管仲又用同樣的手段收服了莒國和萊國。借此威勢,齊國的國君齊桓公才能夠約會諸侯,當上了春秋霸主。管仲純粹運用經濟手段,不費一兵一卒,就使齊國實現了霸主地位。其背後的邏輯就是以金錢引誘,令敵人輕視、放棄農業,最後不戰而敗。關鍵點,其實還是糧食。
管仲賺錢的第二個用途就是奢侈享樂。管仲鼓動消費,鋪張人 工, 提倡厚葬,甚至相傳他還是色情業的祖師爺。在他任內,齊國從上到下極盡歡娛享樂之能事。齊桓公自詡有三好:好吃、好田、好色。《戰國策》描寫齊國都城民眾“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在經濟戰中,管仲善於用金錢腐蝕敵人,誘使他們舍本逐末,而讓他自己來抗拒金錢的誘惑,看來也不是那麽容易的事。
我們知道,先秦生產力低下,牛耕、鐵犁均未普及,育種和栽培的技術也不成熟。農民就算全力耕析作,也未必能養活全家老小。在這種情況下,齊國經濟能否支持工商業乃至服務業的高度發展?
假設農民一家4人,全力耕作,所得收成可以供養5人,那麽4個農戶才可以供給1個非農戶。全國全少要有80%的人口務農,一旦低於這
個比例,就要餓死人,這還是在不考慮任何奢侈消費的情況下。所以生產力約束是死的,你選擇了“逐末”,就必然會“舍本”。這是時代條件所決定的,管仲就算是天縱奇才,也不可能繞過去。
果不其然,管仲的頂層設計惹火燒身,齊國的霸業一世而終。齊桓公死後,國家陷入混亂,諸子爭權,相互攻伐。齊桓公死後67天無人收
屍,淒慘無比。此時距他稱霸諸侯,前後還不到40年時間。
管仲為後世的頂層設計者們留下了一條經驗:社會上的事務大多是短期、微觀、近似於勻質的,市場機製處理此類事務的效率最高;但是也有某些事務是長期、宏觀、具有戰略重要性的,比如說一個國家的糧食生產,處理此類事務則不能完全依賴市場機製。
對小國寡民來說,他們麵對的主要是前一類事務,較少遭遇後一類事務,因此在他們的文明中也沒有進化出相應的處理工具。而中國則由於曆史和規模,天然需要處理更多後一類事務,中華文明因此進化出文官製度作為市場機製的補充。接下來我們看一看曆史的另一麵:
秦並吞六國,這是眾所周知的。其實在周朝初年分封天下時,並不存在秦國,隻有一支在西部邊境上養馬的部族被稱為秦人,後來,秦人幫助周王對抗蠻族入侵有功,才被封為諸侯。
秦人本來就居住在周朝的西部邊境上,他們的封地又在崤山以西,所以周王對秦人的分封,等於是開了一張空白支票,想填多少就填多少,隻不過填完了得憑自己的拳頭去兌現。
後來,秦人的表現遠遠超出了周王的預期。秦國不斷向西擴張,連滅周邊12國,辟地千裏,一下子成了周朝最大的諸侯國之一。這樣的曆史淵源,造成了秦國三個與眾不同的特征。
首先,秦國沒有疊床架屋的貴族階層,治理結構扁平化。在對周邊的征戰中,秦國先後有多位國君戰死,這在周朝諸侯中是絕無僅有的。
其次,秦國的人口土地大多是征戰得來的,正所謂“一張白紙好畫圖”,沒有貴族分封的曆史,有利於中央集權,推行各種改革也都比較容易,更便於進行頂層設計。史稱秦國“君實有郡縣”,也就是說,相比於其他諸侯的“虛有”,秦國的中央政令可以實實在在地通行於郡縣。
最後,秦國地處黃土高原,物產種類並不豐富,桑、麻、木材都比較匱乏,先天就缺乏發展工商業的基礎。但是這裏土地肥沃,十分適宜種植糧食。
相比於中原諸侯,秦國無疑是一個另類的國家。而商鞅變法,更是一個另類的故事。商鞅是衛國人,曾經在魏國做官,後來經人引薦,他當麵向秦孝公闡述了自己的改革計劃。獲得認可後,他就被直接提拔為左庶長(最高行政官),進行改革。可以說,僅僅這個故事的開端,在其他諸侯國就是個不可能發生的事情。要是秦國國內也有一大群習慣於爭權奪利
的權貴集團,他們能眼睜睜地看看一個外人爬到他們頭頂上去?
商鞅變法,本質上也是頂層設計,主要內容也涉及“官山海”。當然秦國沒有海,隻是把礦山收歸官營。管仲在齊國實行“官山海”的同時,
還推出了不少配套措施,比如降低稅率、簡化行政、招徠客商等,商鞅“官山海”則反其道而行,提高稅率、限製交易、禁止遷徙。所以管仲是以官營手段來發展山海,而商鞅則是以官營手段來限製山海。
商鞅一手限製山海發展,另一手卻力推農業,降低農業賦稅,組織開荒,獎勵高產。如果把商鞅的這兩手棋歸納起來看,那就是4個字:
產業降級。
通常意義上的經濟發展都是產業升級,產業鏈是延長的。比如消費糧食,直接吃是最初級的;喂養牲畜然後吃肉,那就是升級:收羅食材,精細烹飪,又升一級。吃的升級了,穿的、用的、住的也都可以升級,永無止境。
但是如果從熱量獲取的角度看,上述“產業升級”其實是名副其實的“效率降級”。100克小麥直接吃的話,可以提供300多卡的熱量。如果用同等數量的小麥喂豬,轉換成豬肉的熱量不到80卡。如果精細烹飪,熱重還要大打折扣。如果再講究用餐環境,那麽消耗掉的人力熱量將遠匹超過300卡。換句話說,本來是想消費100克小麥的,但是弄到最後一個人沒吃飽,還累壞、餓壞三四個人。
假如熱量的供給不是問題,那麽大可置“熱量效率”於不顧,以產業升級、滿足人欲為先。但是先秦時代最大的問題,恰恰就是熱量的供給。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指出:土地的供給能力與外部投入相關,總是線性增長;而人口的增長則與基數相關,總是指數增長。因為指數增長是加速的,所以無論初始值是多少,它遲早都會超過線性增長,因此每當人口數量超出土地的供給能力時,就必須有人死去。至於怎麽死去,是餓死、病死還是戰死,並沒有本質區別。所以長期來看,唯一有意義的事就是盡可能地提高土地的供給能力。
商鞅主張發展農業、抑製工商業、對外征戰,這三個手段,形式雖異,卻互為表裏,為的都是同一個目標:提高土地對秦人生存的供給能力。商鞅的眼光,超越了某些庸俗的曆史評論家。秦國破格重用商鞅的眼光,也超越了其他諸侯。甚至後來商鞅在政治鬥爭中身敗名裂,他的對手們卻也不曾“因人廢言”,繼續沿用他的頂層設計,直至國富民強,席卷中原。這是一種驚人的現實主義精神。
秦始統一中國後,為了彪炳自己的千秋功業,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麵對皇天後土,他總結了8個字:“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意思
是,推崇農業,抑製工商,老百姓因此富足。
商鞅如果地下有知,應當可以含笑九泉了。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但與決定做平台還是自營更重要的是,是要把客戶利益放在第一。
永安行早在2015年就曾提交IPO申請,那一份招股書中隻字未提眼下火熱的無樁共享單車。
在數據結果上我們看到:知乎平台上麵活躍著的是高知人群,高收入高學曆是社會這部分人的顯著認知標簽。
而坐擁眾多藝人的吉本興業其實與藝人之間並不存在書麵契約,所有合同約定基本都是口頭完成,吉本所屬藝人全部都是獨立法人。
那既然焦慮是因,就要看這些產品如何真正解決焦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