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林大欽(1512~1545),明代狀元。字敬夫,號東莆。潮州潮安縣金石鎮人。幼家貧失怙,聰穎嗜學。嘉靖壬辰(1532)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以母老乞歸,結講堂於桑浦華岩山,與鄉子弟講貫六經,究性命之旨。嘉靖十九年(1540)母逝,因哀傷過度,大病一場。嘉靖二十四年(1545)葬母於桑浦山之麓,在歸途中病卒,終年34歲。著有《東莆先生文集》。
個人生平
林大欽小名大茂,小時因深得啟蒙老師葉蓁的賞識而更名大欽。他表字敬夫,明正德六年(1512年)農曆十二月初六日(1513年1月12日)誕生於海陽縣東莆都(今潮州市金石鎮)仙都村,故又號東莆。
林大欽從小家境貧寒,但十分勤勉好學,“聰穎異儔”。十周歲時,隨父進城,在書肆中發見蘇洵的《嘉佑集》,即愛不釋手,求父購回家中,日夜研讀。接著又熟讀了蘇拭、蘇轍的文章,深得三蘇筆法,以至“操筆為文,屈注奔騰”,氣勢宛如三蘇。十六歲時,父親去世,家境更為困窘,但他求學之心彌切。在林廷相、林廷泰等族伯的支持下,他飽覽族伯的萬卷藏書,得以“博通子史百家”。嘉靖十年(1531年),剛滿十九歲的林大欽,在府試中初露鋒芒,使有關官員“相與歎賞”,預言他“必大魁天下”。同年秋,林大欽赴省參加鄉試,得中第六名舉人。越年春,林大欽抵京城參加會試,得中貢士,取得了參加殿試的資格。接著,他麵對殿試大廷,“咄嗟數千言,風飆電爍,盡治安之猷,極文章之態”,終為嘉靖皇帝所器重,禦擢第一。史稱林大欽“年二十二,對大廷”,那說的是虛齡,實際上隻有二十周歲又三個月。以如此年輕的歲數奪取了舉世矚目的狀元桂冠,這在中國曆史上確屬罕見,所以四百多年來,備受稱道。
科舉應試文章,曆代相沿,早有定式。當時,主考官禮部尚書夏言格遵程式,一再告諭諸生,不可標新立異,並據此選定了孔、高二生之卷,以備禦覽。血性方剛的林大欽不管這一套。他毅然突破成格,一口氣寫下了洋洋四千餘言的《廷試策》。都禦史汪宏閱後,大為驚歎,推薦給大學士張孚敬,並呈明世宗親裁,終為明世宗“拔之常格外”。
嘉靖皇帝何以賞識林大欽的文章呢?應該說,這與其酷愛蘇文有關。據說,當年殿試之前,世宗已先派內侍探明:“諸貢生之能蘇文者,僅敬夫一人”。於是,狀元誰屬,似已未試先定。這個傳說,未必是真,但林大欽以蘇文取勝,卻是事實。他從小深得蘇氏筆法,文字明快,根底深厚,廷試一策,“漭漭湯湯,真有屈注天潢,倒連滄海之勢”,的確是諸生中之佼佼者。文中,林大欽就當年人民“凍餒流離”的現象,步步深入地闡析了“耕者無幾而食者眾,蠶者甚稀而衣者多,又加之水旱蟲蝗之為災,遊惰冗雜之為害”等時弊,深刻地指出了弊政全在三冗:冗員、冗兵、冗費;提出了均田、擇吏、去冗、省費、辟土、薄征、通利、禁奢等八大除弊措施,還一再儆戒皇帝要“誠坦懇至”、“清虛寡欲”,以“富民生、足衣食”。盡管文章純係植根於維護封建統治的改良主義思想,但他不做“迂闊空虛”之文,而實實在在地闡發了“剴切時病”之論,特別是對“豪強之兼並”、皇室官府之“橫征極取”,不惜大加韃伐,甚至毫無顧忌地指謫皇帝“惠民之言不絕夫口,而利民之實至今猶未見者”。這些,卻是不無進步意義的。如果說,林大欽的《廷試策》首先是在形式上以明快奔放的文筆博得嘉靖皇帝的垂顧,那麽,它更是在內容上以其切中時弊的精辟的論述打動了嘉靖皇帝之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北京市東城區交道口東大街85號 郵編:100007 ⩠版權所有2001-2009 東城區圖書館 Version 3.0 京ICP備05039703號 |
個人軼事
在其青少年時期,他曾在華岩執教,據傳言,他在此期間發生了許多奇聞異事。
軼事一
關於林大欽的軼聞,的確既有趣又豐富,當然不一定是真的。不過,有一點是應該肯定的,這就是故事中有不少言及其青少年時期的執教生涯,卻是客觀地反映了這位狀元出身於教師的事實。如有個故事說,林大欽十五歲時中了秀才,因家窮,即往銀湖村一財主家任教職。其始,已議定一學期束修五兩。但年屆歲暮,還不見財主送來薪金,隻得開口討取。那財主用“銀湖院後虎耳草”索對,對上了始給課金,大欽一時對不上,隻能回金石鄉,百思不得對,突然有什麽東西砸在頭上,一看,原來是龍眼花,大欽大喜,跑回財主家,答以“金石宮前龍眼花”。雖是好對,財主卻欺其年幼,再次食言,竟誣大欽是來此就讀的,倒要其交還學金。於是鬧至縣衙。時遇陰天,公堂案頭上點著一盞明燈。縣令對大欽說:“本縣今有一聯,若對得上,堪稱儒師,薪金當加倍判還;若對不上,則係學童無疑,學金還須如數交清。”大欽欣然說:“門生願聆上聯。”縣令即說:“一支燈,審條案,分分明明,照見東西南北。”大欽略加思索,當即脫口對道:“五兩銀,課一館,寒寒冷冷,耐過春夏秋冬。”縣令佩服其才,遂判定財主向大欽賠禮,並加倍送還塾金。
軼事二
還有一個故事,說的也是林大欽執教期間的故事。時大欽剛好十八歲,山前孫員外六旬大壽,邀其赴宴。席上,按“君、父、師”為尊之禮度,大家少不了對大欽揖讓一番。大欽也不謙辭,居然坐上首席。時已進士及第的孫員外二女婿翁萬達(後官至兵部尚書),認為林大欽年幼學淺,本自看輕;又見其神態高傲,著實不滿。酒過三巡,翁萬達即以“眼睛子,鼻孔子,睛子(暗喻曾子)反居孔子上?”要林大欽作對。林大欽徐徐答道:“眉先生,須後生,先生不及後生長。”翁萬達利用晴、曾諧音,詰問曾子、孔子的地位,以顯示自己,林大欽則運用某種生理現象,以說明後來可居上,確屬妙對!接著,席間還有幾個回合的對答,終使翁萬達稱讚不已,最後,還與大姨丈陳乙鬆(官至工部侍郎)一起,撮合孫員外將其三女嫁給這個貧窮的鄉村教師。這些軼聞,的確很為教師揚眉吐氣。當然,傳說終歸是傳說,但林大欽從小即聰敏過人,在其青少年時期任了好幾年教職,以及十七、八歲即與孫氏結婚卻都是事實。
高魁中後
林大欽高中之前是個教書先生,高魁中後又如何呢?
林大欽奪魁之後授了個翰林院修撰,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但不幸得很,在那個權奸當道,積弊難除的時代裏,林大欽終究不能施展其治國才幹。據林熙春的《為諸生呈林太史鄉賢稿》所載,林大欽中狀元之後,“轉念垂堂之白發”,即“數月迎養”,“滿歲乞歸”。也就是說,林大欽在翰林院隻當了一年官就以“母病”為由,疏請歸養,回到少年時期讀書的華岩山講學去了。不少著述談稱林大欽中狀元之後當了三年修撰,那是以三年散館的慣例而言,應是子虛烏有。
急流勇退原因分析
對林大欽的急流勇退,曆代眾說紛紜。筆者認為,要弄清這一問題,還必須從科舉製度加以探究。在科舉時代,考官就是得中舉子的教師,稱為有司,也稱座主;考生則自稱門生,入宦之後,一般都必唯座主之言是聽。都禦史汪宏閱處大欽之卷,並薦之於皇帝,理所當然地就成為大欽的座主,對大欽的仕途必將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汪宏敢於推薦“逾格”之“策”,確也難得。然而,曆史現象竟是那麽錯綜複雜,偏偏這個發現千裏馬的“伯樂”,卻是個“群僚側目”的“當朝大奸”。這對剛剛涉足宦海的林大欽,不能不說是個十分棘手的問題。正如饒宗頤先生所說:“倘媚事舉主,以求進身,則恐貽後日之禍”。這就導致他毫無平步青雲之誌,唯存視官場為畏途之心。他當日就曾屢屢透露出這一心境,諸如“人生不須做官”、“不為一官羈縛”等一類言詞,在其書信集中,比比皆是。應該說,這是他引退的根本原因。而老母體弱多病,他又為人至孝,是促使他棄官歸田的另一重要因素。在他中狀元之後的第二年,翁萬達出京知梧州府,他即去信陳訴:“老母臥病侵尋已七八月,此情如何能言,今隻待秋乞歸山中,侍奉慈顏,以畢吾誌”。
回鄉後生活
林大欽回到家鄉後,即“築堂於華岩”,“寄情詩酒,嘯傲山林,獨辟學說,摒棄習氣”,過著“優遊典籍,怡情山水”的生活。如,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他偕同翁萬達、薛中離、謝前山登桑浦山,尋訪寶雲岩,此後還主持重修寶雲岩,並寫下了著名的《重修寶雲岩記》。這期間,他的主要精力是,聚生徒究性命之文,致良知之學。朝廷雖一再催促他返京上任,他都一直不予應召。他還經常與武進唐順之(號荊川先生),山陰王汝中(號龍溪先生)、安福鄒守蓋(號東廓先生)、吉水羅念庵及同裏翁萬達、薛中離等當世名流互通書信,切磋學問。同時,他尤喜吟詩撰文。康熙年間已有《東莆文集》問世。到光緒年間重刻的《東莆先生全集》,共有五冊六卷,收入他的策、論、表、判、祭文、學記、講旨、書信、詩歌、經義、詩文等著作。他自己生前編定的《詠懷詩集》,就已收入其各體詩作共三百五十五首,其詩“衝澹閑適,有類陶、韋”。可見其致力於著述。後人或說他奪魁後即“恣情自廢”,或說他返潮後即“交遊卻步”,均純屬毀譽之言。
人物相關
早逝原因分析
林大欽因少年奪魁而引人注目,也因年輕早逝而令人歎切。但他究竟活了多少個春秋,卻又是個眾說紛紜的問題。對此,較為一致的說法是說其死年三十六。據筆者見到的手抄本“林氏家譜”所載,林大欽是卒於嘉靖乙巳年(1545年)農曆八月十二日(9月17日)。這就是說,他實際上隻活了三十三歲又八個月。以虛齡計,也隻有三十五歲。三十六歲之說,應是按俗例“積閏”計算的。
對於林大欽的早逝,詆毀之言尤多,有的說他“以酒色亡”;有的歎其“披猖蹈淫以死”,不一而足。其實,林大欽早逝,根因還在於他自己的身體素質。他在《詠懷詩集》的自序中就有“欽病體羸弱”之歎。而且,他從小家道貧寒,一直過著邊執教,邊寒窗苦讀的艱辛生活。他又孝心誠篤,年少喪父,即與孫氏雙雙敬事老母,“竭力備養”。辭官歸裏之後,更是十餘年如一日地奉侍老母,終至盡其“孝養之誌”。清代鄭昌時在《韓江聞見錄》中引述說:林大欽“通籍後,不慕榮祿,旋乞歸養母,凡於生事葬祭,能盡情盡禮,其孝足稱矣。”明代潮陽人林大春在《東莆太史傳》中,對林大欽之死記述尤詳:“後,母以天年終,太史哀毀逾禮,及既葬歸,道病,競卒於家。”可見,林大欽之早逝,與母終而哀傷過度,不無直接關係。
林大欽品行
林大欽的敦厚品性,除表現於極盡人子之道外,還表現於對老師朋友的誠摯。他在給孫西村的信中就表明了“不於富貴貧賤上起分限”的心跡。在給王汝中的信中也極力闡倡:“交淺言深,君子所戒”。未出仕時,摯友洪震父,許鬱園相繼早逝,他都親自為料理喪事,扶棺修墓,克盡辛勞,不以存亡易心;高魁中後,依然與謝生、黃生諸舊友過從甚密,不以貴賤易情。他奪得高魁,不忘他的老師黃石庵先生的栽培,把其迎到北京居住。回鄉後,盡管經濟不寬裕,還為他的老師修建了一座住宅。現在澄海縣隆都鎮龍美村的“狀元先生第”,就是林大欽當年建給他的老師的。
尤為難能可貴的是,盡管他曾蟾宮折桂,卻一不阿權貴,二不慕豪富。正像鄭昌時在《韓江聞見錄》中所引述的:“先生正色立朝,與附勢者不相入。後有貴人屢書招先生去,先生辭謝,知權貴之難熄也。”他就是這樣寧可偏處在這東南海隅,執著教鞭,過著清貧潔白的生活,就是不願回到繁華的京都去。為此,他還賦寫了一首《齋居詩》以表明心跡。詩雲:
窈窕青雪子,流連滄海思,
帝鄉不可願,芳草長相期。
何其高尚!他就是如此潔身自好,又如此安貧若素,以至於尚在人世,就己窮得連狀元府的籌建工程,也得全仗他的連襟兄弟工部侍郎陳一鬆、兵部尚書翁萬達的資贈。由於天不假年,結果落得個府存牆而無堂屋,門存框檻而無扉的的殘敗景象。他死後所禦賜的所謂狀元糧山也隻不過是一片墓地。不難想見,其生前身後,都是十分寒酸的。
林大欽對學術的態度
此外,林大欽對提倡道學可謂是不遺餘力。不論是在講學中,還是在與友人切磋探研中,他都竭力加以倡導、闡述,以至於使舊裏儒生,不致惑於佛老。而且,他還對其母也竭誠地加以渲染,使其母“不焚香以徼福,不供養以幸報,平心易行,起化門內以及於眾人。”這在迷信佛老之風盛行於全國的情況下,的確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林大欽子女故事
有的著述說林大欽妻妾三人均無子,這有失實之處。上引“族譜”上明載著一子少甫,為吳氏所出;其墓碑上也刻著“孝子天繼泣血立石”字樣,但寒儒窮裔,事跡一無可考,這卻是令人心酸的事實。當年天繼(與少甫當同一人,一為名,一為字)在碑文上赫然大書“泣血”二字,其哀傷之情是不難理解的。讀史至此,能不扼腕!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