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天下誰人不識君全詩,以及送元二使安西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內容導航:- 天下誰人不識君 出自那首古詩?
- 天下誰人不識君全詩
- 天下誰人不識君全詩
-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哪首古詩
- 天下誰人不識君全詩
- 天下誰人不識君的上一句
Q1:天下誰人不識君 出自那首古詩?
天下誰人不識君出自唐代高適《別董大》
【原文】
別董大(其一)
千裏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別董大(其二)
六翮飄颻私自憐,
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
Q2:天下誰人不識君全詩
天下誰人不識君全詩
《別董大》
作者:高適
原文:
千裏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注釋:
1、董大:大約是董庭蘭,一位頗有名的音樂家。原詩共二首,這是第一首。
2、千裏二句的意思是說:千裏黃雲把太陽遮得昏昏暗暗;北風卷著大雪送走了南去的大雁。曛(x嫮):天色昏黃。
3、莫愁二句的意思是說:不要發愁前邊的路上沒有知己,天下的人有誰不了解你董大的啊!
詩意:
一望無際的黃雲搞得日光昏昏,北風呼呼,雁聲淒淒,大雪紛紛。不必擔心前邊的路上沒有知己,天下的人有誰不了解身懷絕技的董大您呢!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玨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這時高適也很不得誌,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但在這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兩句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北風呼嘯,黃沙千裏,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雲似乎也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黯然失色,如同落日的餘暉一般。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詩人在這荒寒壯闊的環境中,送別這位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
前兩句直寫目前景物,純用白描。以其內心之真,寫別離心緒,故能深摯;以胸襟之闊,敘眼前景色,故能悲壯。曛,即曛黃,指夕陽西沉時的昏黃景色。
落日黃雲,大野蒼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傷氣勢。高適於此自是作手。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使人難禁日暮天寒、遊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淪落至此,幾使人無淚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為之甘心。頭兩句以敘景而見內心之鬱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此處如不用盡氣力,則不能見下文轉折之妙,也不能見下文言辭之婉轉,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摯,別意之淒酸。後兩句於慰藉之中充滿信心和力量。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樸質而豪爽。又因其淪落,才以希望為慰藉。
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玨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終憐得董庭蘭。這時高適也很不得誌,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他在《別董大》之二中寫道: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但在這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兩句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北風呼嘯,黃沙千裏,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雲也似乎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餘輝一般。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詩人在這荒寒壯闊的環境中,送別這位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
後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多麽響亮,多麽有力,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鬥、去拚搏。
詩人在即將分手之際,全然不寫千絲萬縷的離愁別緒,而是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來。前兩句寫漫無邊際的層層陰雲,已經籠罩住整個天空,連太陽也顯得暗淡昏黃,失去了光芒,隻有一隊隊雁陣,在北風勁吹、大雪紛飛的秋冬之際匆匆南遷。如此荒涼的時候各奔一方,自然容易傷感,但此詩的情調卻明朗健康。後兩句勸董大不必擔心今後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誰不會示賞識像你這樣優秀的人物呢?這兩句,既表達了彼此之間深厚情誼,也是對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讚美,是對他的未來前程的衷心祝願。送別詩能夠寫得如此豪邁向上,實在難得。
在唐人贈別詩篇中,那些淒清纏綿、低徊留連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詩作,卻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與渭城風雨塗上了另一種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適的《別董大》便是後一種風格的佳篇。
這首詩之所以卓絕,是因為高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河嶽英靈集》)、以氣質自高(《唐詩紀事》),因而能為誌士增色,為遊子拭淚!如果不是詩人內心的鬱積噴薄而出,如何能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樸素無華之語言,鑄造出這等冰清玉潔、醇厚動人的詩情!
君住長江頭全詩
君住長江頭全詩
《卜算子》
作者: 李之儀
原文: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隻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注釋:
1、卜算子:詞牌名。北宋時盛行此曲。萬樹《詞律》以為取義於賣卜算命之人。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兩仄韻。兩結亦可酌增襯字,化五言句為六言句,於第三字豆。宋教坊複演為慢曲,《樂章集》入歇指調。
2、思:想念,思念。
3、休:停止。
4、已:完結,停止。
5、定:此處為襯字。在詞規定的字數外適當地增添一二不太關鍵的字詞,以更好地表情達意,謂之襯字,亦稱添聲。
詩意:
我居住在長江上遊,你居住在長江下遊。 天天想念你卻見不到你,共同喝著長江的水。長江之水,悠悠東流,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停止,自己的相思離別之恨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停歇。隻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樣, 就一定不會辜負這互相思念的心意。
賞析:
李之儀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風味,明白如話,複疊回環,同時又具有文人詞構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點,可以說是一種提高和淨化了的通俗詞。
此詞以長江起興。開頭兩句,我君對起,而一住江頭,一住江尾,見雙方空間距離之懸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長。重疊複遝的句式,加強了詠歎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觸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與歎息,在閣中翹首思念的女子形象於此江山萬裏的悠廣背景下凸現出來。
三、四兩句,從前兩句直接引出。江頭江尾的萬裏遙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見君這一全詞的主幹;而同住長江之濱,則引出了共飲長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來看,每一句都不見出色,但聯起來吟味,便覺筆墨之外別具一段深情妙理。這就是兩句之間含而未宣、任人體味的那層轉折。字麵意思淺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見,卻又共飲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盡管思而不見,畢竟還能共飲長江之水。這共飲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離隔之恨。詞人隻淡淡道出不見與共飲的事實,隱去它們之間的轉折關係的內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詞情分外深婉含蘊。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換頭仍緊扣長江水,承上思君不見進一步抒寫別恨。長江之水,悠悠東流,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離別之恨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停歇。用幾時休何時已這樣的口吻,一方麵表明主觀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麵又暗透客觀上恨之無已。江水永無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離之恨也永無銷歇之時。此詞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變民歌、民間詞之直率熱烈為深摯婉曲,變重言錯舉為簡約含蓄。
寫到這裏,詞人翻出一層新的意蘊:隻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恨之無已,正緣愛之深摯。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無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負我相思之意。江頭江尾的阻隔縱然不能飛越,而兩相摯愛的心靈卻相通。這樣一來,單方麵的相思便變為雙方的期許,無已的別恨便化為永恒的相愛與期待。這樣,阻隔的雙方心靈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潤與慰藉。從此恨何時已翻出定不負相思意,江頭江尾的遙隔這裏反而成為感情升華的條件了。這首詞的結拍寫出了隔絕中的永恒之愛,給人以江水長流情長的感受。
全詞以長江水為貫串始終的抒情線索,以日日思君不見君為主幹。分住江頭江尾,是不見君的原因;此恨何時已,是不見君的結果;君心似我心不負相思意是雖有恨而無恨的交織。有恨的原因是不見君,無恨。的原因是不相負。悠悠長江水,既是雙方相隔千裏的天然障礙,又是一脈相通、遙寄情思的天然載體;既是悠悠相思、無窮別恨的觸發物與象征,又是雙方永恒相愛與期待的見證。隨著詞情的發展,它的作用也不斷變化,可謂妙用無窮。這樣新巧的構思和深婉的情思、明淨的語言、複遝的句法的結合,構成了這首詞特有的靈秀雋永、玲瓏晶瑩的風神。
不識廬山真麵目全詩
不識廬山真麵目全詩
《題西林壁》
作者:蘇軾
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注釋:
1、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2、橫看:從正麵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麵西麵看。側:側麵。
3、各不同:各不相同。
4、不識:不能認識,辨別。真麵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5、緣:因為;由於。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詩意:
從正麵、側麵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麵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賞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幹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麵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麵,如果主觀片麵,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心中所想)。為什麽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麵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隻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麵性。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麵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
半緣修道半緣君全詩
半緣修道半緣君全詩
《離思》
作者:元稹
原文: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注釋:
1、曾經:曾經到臨。經:經臨,經過。
2、難為:這裏指不足為顧不值得一觀的意思。
3、除卻:除了,離開。這句意思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別處的雲便不稱其為雲。此句與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經接觸過的一段戀情。
4、取次:草草,倉促,隨意。這裏是匆匆經過倉促經過或漫不經心地路過的樣子。不應解釋為按次序走過。例:宋陸遊《秋暑夜興》詩:呼童持燭開藤紙,一首清詩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別》曲:腸斷處,取次作別離。
5、花叢:這裏並非指自然界的花叢,乃借喻美貌女子眾多的地方,暗指青樓妓館。
6、半緣:此指一半是因為。
7、修道:指修煉道家之術。此處闡明的是修道之人講究清心寡欲。
8、君:此指曾經心儀的戀人。
詩意:
曾經領略過蒼茫的大海,就覺得別處的水相形見絀;曾經領略過巫山的雲靄,就覺得別處的雲黯然失色。即使身處萬花叢中,我也懶於回頭一望,這也許是因為修道,也許是因為你的緣故吧。
賞析:
首二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從《孟子盡心》篇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變化而來的。兩處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觀於海比喻遊於聖人之門,喻意顯明;而這兩句則是暗喻,喻意並不明顯。滄海無比深廣,因而使別處的水相形見絀。巫山有朝雲峰,下臨長江,雲蒸霞蔚。據宋玉《高唐賦序》說,其雲為神女所化,上屬於天,下入於淵,茂如鬆榯,美若嬌姬。因而,相形之下,別處的雲就黯然失色了。滄海、巫山,是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詩人引以為喻,從字麵上看是說經曆過滄海、巫山,對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實則是用來隱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因而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
難為水、不是雲,情語也。這固然是元稹對妻子的偏愛之詞,但像他們那樣的夫妻感情,也確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懷》詩中有生動描述。因而第三句說自己信步經過花叢,懶於顧視,表示他對女色絕無眷戀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說明懶回顧的原因。既然對亡妻如此情深,這裏為什麽卻說半緣修道半緣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遙篇》,心付《頭陀經》(白居易《和答詩十首》讚元稹語),是尊佛奉道的。另外,這裏的修道,也可以理解為專心於品德學問的修養。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學也好,對元稹來說,都不過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脫的一種感情上的寄托。半緣修道和半緣君所表達的憂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說半緣修道更覺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詩話》以為,悼亡而曰半緣君,是薄情的表現,未免太不了解詩人的苦衷了。
元稹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前兩句以極至的比喻寫懷舊悼亡之情,滄海、巫山,詞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騰之勢。後麵,懶回顧、半緣君,頓使語勢舒緩下來,轉為曲婉深沉的抒情。張弛自如,變化有致,形成一種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詩情調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豔,悲壯而不低沉,創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曾經滄海二句尤其為人稱誦。
Q3:天下誰人不識君全詩
天下誰人不識君全詩如下:
出自:《別董大二首》高適〔唐代〕。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翻譯:千裏黃雲遮天蔽日,天氣陰沉,北風送走雁群又吹來紛揚大雪。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天下還有誰不認識你呢?就像鳥兒四處奔波無果隻能自傷自憐,離開京洛已經十多年。大丈夫貧賤誰又心甘情願,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錢。
作品賞析
這兩首送別詩作於公元747年(天寶六年),當時高適在睢陽,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玨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
這時高適也很不得誌,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但在這兩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Q4: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哪首古詩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出自唐代詩人高適的《別董大》
全詩如下:
別董大(其一)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別董大(其二)
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這兩首詩是高適與董大久別重逢,經過短暫的聚會以後,又各奔他方的贈別之作。作品勾勒了送別時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現了詩人當時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但沒有因此沮喪、沉淪,既表露出詩人對友人遠行的依依惜別之情,也展現出詩人豪邁豁達的胸襟。
高適,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早年仕途失意。後來客遊河西,先為哥舒翰書記,後曆任任淮南、四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待集》。
Q5:天下誰人不識君全詩
天下誰人不識君出自唐代高適《別董大》
【原文】
別董大(其一)
千裏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別董大(其二)
六翮飄颻私自憐,
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
今日相逢無酒錢。
Q6:天下誰人不識君的上一句
上一句是:莫愁前路無知己。詩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出自唐代詩人高適的《別董大》,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全詩為:千裏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全詩翻譯
千裏黃雲遮天蔽日,天氣陰沉,北風送走雁群又吹來紛揚大雪。
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天下還有誰不認識你呢?
賞析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開頭兩句,描繪送別時候的自然景色。黃雲蔽天,綿延千裏,日色隻剩下一點餘光。夜幕降臨以後,又刮起了北風,大風呼嘯。伴隨著紛紛掃揚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從空中掠過,往南方飛去。這兩句所展現的境界闊遠渺茫,是典型的北國雪天風光。
後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多麽響亮,多麽有力,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鬥、去拚搏。
作者介紹
高適(公元702年-公元765年),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高適性格落拓,不拘小節。他半生漂泊,熟悉邊疆生活,邊塞詩寫得慷慨蒼涼,真實而有氣魄。
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關於天下誰人不識君全詩和送元二使安西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查看更多關於天下誰人不識君全詩的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