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文化,一直是我國藝術的瑰寶,在傳統文化中一直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多少的詩詞歌賦是那麽令人神往,引人感歎。
《題臨安邸》說起名字可能大部分的人可能會沒有什麽印象,但說起其中的句子“山外青山樓外樓”很多人可能都不會陌生。
但是這首經典的詩詞卻備受爭議,很多人想要將其從課本上麵刪除。此舉一出就立刻引起了很多人的廣泛討論,甚至是還有很多經典的文學也遭受到了質疑。
天邊藍天雲中雲《題臨安邸》全詩為“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短短幾句詩就蘊藏著無數的情感,並且在當時的背景下,這首詩的情感可謂堪稱一絕。
它的背景是在國家危急存亡的時刻,當朝的皇帝逃到了江南,逃到了西湖。
在這裏他沒有想要去收複失地,也沒有想要勵精圖治,他在這裏日日笙簫夜夜歌,仿佛現在就是太平盛世一般。
那些達官顯貴們沒有人勸諫,沒有人想要阻止皇帝,就好像這國家的危機是黃粱一夢罷了。
有位家長說,這首詩寫得雖然好,但是放在如今的年代卻不合適。這首詩已經失去了現實的意義,現在讓小孩子去讀這首詩不過是徒增煩惱,並且還會誤解他們對於西湖的看法。
有些人可能覺得,這不過是一家之言並不需要當真,但這其實也並不非第一次有人指責文學經典。
像是易中天教授就曾建議學生不要去讀《三字經》還有《弟子規》,他認為裏麵有很多錯誤的觀點,這些觀點對於還是孩子就像是一劑毒藥一樣。
再比如胡覺照教授建議刪除語文課本中的《出師表》,原因是他認為諸葛亮太過於愚忠,不適合現在多元化的社會。
還有丁啟陣教授,認為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親翻越鐵軌去買橘子,這是不遵守交通規則的做法,如果孩子讀到並且模仿的話就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後果。這樣的看法是否正確呢?
這些看法都是頂尖的教授他們的看法自然有其獨到之處,事實隨著我們不斷的學習每個人看到每一篇文章的看法也都是不同的。
而這些看法也是層層包裹的,就好像天邊的雲彩一般,看似看得真切,其實卻不然。
落日斜陽何時消雲層也是會變的,不同角度看到也是不一樣的。這時候誰又能說自己真的看著真切呢?
當大家都可以多角度的看待一個事物的時候,定義對錯其實是很麻煩的事情,隻能做到盡可能判斷這個事物大部分是好的,還是大部分是壞的。
這首詩一樣能流傳到現在,並且傳唱度極高,那它必然是首好詩。但是它並不是十全十美,就像是上文提到的這個家長他就認為,這首詩是寫的是西湖,卻寫滿了對西湖的諷刺。
至此很多人一提到西湖,就會想起“西湖歌舞幾時休”這7個字,這7個字卻是貶義的成分居多,這損害了西湖的名聲,這便是它的不好處。
這首詩的本意是表達了作者內心憂憤深沉的愛國之情,諷刺那些手握權柄之人置失去的大片國土於不顧,整天沉溺於驕奢淫逸的生活的社會現狀。
冷風吹得故人寒要知道西湖不僅僅是能讓人沉醉溫柔鄉而已,還有很多美景和正能量的故事,比如 《白蛇傳》中的相遇就發生在西湖。
還有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寫盡了西湖的美。還有白居易的“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寫盡了西湖的榮。
很多人來看西湖之後也是想到了“那句西湖歌舞幾時休”那句話,如果你是一個杭州人,一個把西湖看著是家鄉的一個象征的人,你的心裏會是一種什麽樣的感覺呢?
可能並沒有這種感覺,並且覺得完全的無所謂。但是西湖可以說是杭州整個城市的標誌,幾乎每個杭州人都對西湖有著一種特殊的歸屬感。
他們對於的西湖的感情不單單是一個值得驕傲的景點,而是一絲絲故鄉的柔情,一抹抹回憶,它像是一個老朋友,一個知音。
但是現在這詩變像一股冷風吹到心中,如果是你,你會不會想要去做點什麽呢?
所以作為杭州人的心情其實是可以理解的,他們很害怕下一代對於西湖認知錯誤,害怕西湖會被人們誤解,害怕著自己喜歡的東西會被別人一起抹黑,所以才會有了這種行為,可能真的是愛的深切才會這麽在乎一首800多年前的詩句。
雖然這個行為爭議不斷,但是它絕對不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的矯情之舉,也算是一個地區一代人對於自己家鄉喜愛的證明,但是這種喜歡可能有點那麽點偏差。
直把西湖做聖池家長要求刪除《題臨安邸》這件事看似很小,但是卻反映出來很明顯的社會現實,現在大家越來越浮於表麵,越來越難以真正的去感覺一個詩歌背後的故事。
這首詩的作者在那樣的背景之下,他自然認為西湖的美景和歌舞是一種罪,但是現在的我們在看西湖,它還有罪嗎?
沒有的話,僅僅是因為流傳的廣所以感歎一句“西湖歌舞幾時休”又有什麽意義呢?隻不是給喜愛西湖的人平白添堵罷了。
接著最為家長來說,我們對古典文化存在質疑是合理的,這甚至可以說是人類進步的標誌,但是質疑之前也要考慮到當時的時代背景。
《題臨安邸》這首詩的確對於自己喜歡的西湖,有了一定的影響,但是要求的不應該是刪除《題臨安邸》,而是去告訴更多人這首詩歌背後的故事。
它是因為過於美麗才讓當時的統治者流連忘返甚至於“直把杭州作汴州”。它可不是在教壞小孩子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宣傳,當大家都知道這其中的故事的時候,別人自然會對西湖感興趣,那時候他們站在西湖之上感歎的便是“直把杭州作汴州”。
如果隻是一味地刪除詩歌,那是完全治根不治本的方法,現在有一首《題臨安邸》為人們所傳唱,那萬一這一首詩歌被刪,又有另一首“題杭安邸”再次的引人傳唱怎麽辦呢?繼續刪除嗎?
我們現在是在一個嶄新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下社會快速地發展,本來就有盛行浮躁,越來越多的短視頻,網紅受到青少年的喜歡,本來不多的文化情懷,又有多少年輕人能夠在課堂之外去了解呢?
這首詩可以讓學生看到之後,很主動去了解北宋和南宋的曆史,而一邊學古詩,一邊去了解朝代的興衰起落,也會極大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雖然詩中借機諷刺,但是對於現在的新時代的學生來說,學習一下古人高尚的情懷,了解古人的情感有什麽不好的地方啊?怎麽能是自尋煩惱呢?
多少年之前,一個小人物寫下了一首詩,用來抒發自己的不滿,希望後人可以謹記曆史的教訓。這首詩也經過了時間的磨礪流傳至今,成為了膾炙人家的名篇。詩中的思想也隨之得以展現,此中的事情也得以讓我們熟知,並且時刻地激勵著我們。
也許遊客來到西湖之後不禁想起的“西湖歌舞幾時休”就是在激勵遊客不可過度的沉迷眼中的美景。
就在今日這個如此百花齊放的年代家長難道連讓孩子們去讀一首詩的勇氣都沒有了嗎?那未免也是對於我們現在的孩子也太過不信任了吧。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係,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隻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