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詞對女性的描寫有很多,不過受製於整個社會的背景,以及傳統觀念的影響,這些詩詞大都比較委婉含蓄。畢竟稍微直白一些,便會被有心人認定為是“另有所圖”。
可很少有人知道,蘇軾一首描寫古代女子身體的詞,大膽而直白。古人讀了這首詞以後,大都臉色羞紅、不敢直視,可現代人讀了以後卻直叱惡趣味。
在那個思想封建的年代,對古代女性的束縛和傷害究竟是怎樣沉重,人們完全不敢想象。詩詞之中的描繪,又是否比得上現實的萬分之一,更令人心痛不已。
古人的觀念了解古代曆史的人都知道,原本中國社會是十分開放開明的。尤其是安史之亂以前,開元盛世的盛況更是讓今人對古代充滿了向往和讚賞。
當全世界所有國家的人民齊聚長安,並用羨慕的眼光看著長安的繁華,那時候的國人會是多麽自豪。
安史之亂的動蕩,逐漸讓漢人與外界的交流封閉起來。尤其是社會對女性的要求,也變得尤為嚴苛,人們不希望再次出現另一個楊玉環,來“禍害”國家。
可今人眼中,一名女子能夠掀起多少波瀾,中國曆史上,也僅僅隻出現過一個武則天而已。
事實無法更改,陋習也逐漸登上曆史舞台。至北宋後期,中國封建社會開始要求女性要纏足裹腳。
也就是說女性隻要長到4、5歲以後,就必須要學會保持雙腳的較小姿態,而這種姿態才是真正屬於女性的“柔美”和“健康”。
因“烏台橫禍”被貶謫的蘇軾,看到如此情景,忍不住作詞《菩薩蠻ⷨ頨用:
“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淩波去”來形容。
他難以理解,女性將腳裹小以後,真的就是所謂的健康?所謂的柔美?用摧殘身體的方式來追求美麗,實在太過可笑。
表麵上是詠足,是稱讚這種習俗。可事實上,蘇軾不過是使用這樣的方式諷刺當時社會的愚昧。當然,這其中是否和自己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被貶謫有關,誰也不清楚。
隻是滿腔才華與熱血,最終卻抱憾終身,想來誰都會感到不甘。
而至於為什麽說古人看到會臉紅,原因很簡單,封建且愚昧的年代。如果一名男子盯著一名女子的身體看,這是極其不雅的舉止。
更何況蘇軾不僅“盯著看”,甚至還將自己看到的場景寫在自己的詩詞之中,這顯然是更加逾矩的一種行為。
隻是蘇軾在意嗎?如果文字連批評和諷刺的權力都被剝奪,那麽文字的書寫便沒有任何意義。
古往今來的史書,大家也隻需要盯著美好的一麵看就好,曾經的苦難經曆和過往,誰會看?誰會在意?
也難怪林語堂先生評價蘇軾:
今人的視角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
好在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的愚昧終究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之中。盡管一直到上個世紀中期,我們國家一些貧困山村之中,依舊有人堅持這些無知傳統。
但現如今隨著文明的傳播越來越廣泛,類似的情形終於徹底消失不見。
對於一些曆史陋習,我們叱責的原因在於它的本質是錯誤的。女性的健康或者柔美,何時需要用小腳來評判。如果畸形是美好,人們寧願整個世界都沒有美好。
更關鍵的是,這種思想本就是宋朝後期興起,元明清逐漸“發揚光大”的一種愚昧無知的體現。
試問裹小腳之前,也就是宋朝以前,哪一個朝代會有如此特殊的要求。而在這些朝代之中,女性的美好,又何時需要用這般奇怪的方式來展現。
人們欣賞美,追求美,不僅僅是對外貌的追求,同時也是對品行和美好心靈的追求。
再問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貂蟬、西施、楊玉環,這幾名女子又有哪一位裹了小腳?將社會的愚昧和無知強壓在女性身上,這種思想未免太可怕。
因此,人們堅定地改掉這種陋習,不僅是為了走向新的時代,也是為了走向更好的明天。
蘇軾用明褒暗貶的方式諷刺這些行為,遺憾的是僅憑他個人的影響,無法改變這個社會的認知。而今人雖然沒有蘇軾那樣的文采,但蘇軾的想法卻很好地被世人認識。
先生如果能夠看到這樣的光景,相信也一定會為現代女性感到高興:終於不再用那又臭又長的裹腳布,將自己牢牢束縛。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