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榮 - 人物資料
姓名:楊子榮
性別:男
原名:楊宗貴
生卒年:(1917年-1947年)
籍貫:山東牟平人
楊子榮 - 生平
1929年,楊子榮一家因生活所迫,遷往安東謀生。12歲的楊子榮,在安東一家私營繅絲廠當童工。“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占安東地區,楊子榮的父親染病身亡。母親領著兩個妹妹回山東老家,留他在安東繼續謀生。四年後,他和老鄉結夥到鴨綠江上當船工,順水放排,逆水拉纖。後來,他被日軍抓當勞工,流放深山采礦,過著牛馬生活。他飽嚐了人間的疾苦和亡國奴的滋味,結識了不少患難與共的朋友。1943年,他不忍洋人的欺淩,帶頭打了為洋人服務的工頭,從東北跑回山東家鄉。
他回家以後,秘密加入民兵組織,積極參加抗日鬥爭。1945年8月,他參加八路軍解放牟平城的戰鬥。同年秋,29歲的楊子榮報名參加八路軍,編入膠東海軍支隊。10月下旬,膠東海軍支隊赴牡丹江地區剿匪,11月,楊子榮加入中國共產黨。部隊改編後,楊子榮編在牡丹江軍區二團三營七連一排一班。首長見他是個“年齡不輕,軍齡不長”的老兵,便分配他到夥房當炊事員。他經常冒著敵人的炮火,把熱飯送到前線,幫助搶救傷員,關鍵時刻還給排長、連長出主意、當參謀,博得指戰員的稱讚和愛戴。
牡丹江地區匪患嚴重。楊子榮所在部隊,擔負著剿匪、保衛土改的重任。首長派楊子榮等30多人,化裝成便衣,先行到達海林鎮。楊子榮進入有百餘人槍的地主武裝孫江司令部,敦促其放下武器,拒降者,就地繳械。1946年2月2日,海林鎮解放。
一次夜行軍,拂曉前在密林中跟綽號“薑左撇子”的慣匪遭遇。楊子榮巧逼薑的副官喊話,智擒“薑左撇子”及薑部百餘人。1946年3月20日早晨,三營在杏樹溝追擊李開江部李匪據險頑抗,楊子榮與營長交換了作戰意見,部隊正麵佯攻,進行火力偵察。楊子榮帶領一班人迂回到敵人陣地側後,他示意副班長和戰士隱蔽好,獨自一人躍出掩體,巍然挺立在敵群中,威逼400餘名敵人放下武器,迫使匪首李開江、張德振投降。楊子榮被評為團戰鬥模範。大股匪徒殲滅後,小股殘匪流竄於深山老林中。部隊首長組建武裝偵察小分隊(團偵查排),消滅殘匪。小分隊負責人由既熟悉當地情況,又有獨立指揮作戰能力的楊子榮擔任.小分隊組建後,首先生擒了所謂許家四虎(許福、許祿、許禎、許祥),消滅了九彪李發林、馬希山等慣匪,其後楊子榮帶領四名戰士,化妝成敵人,深入林海雪原,摸清敵情。19472年月6日晚,他隻身打入虎穴,裏應外合,活捉國民黨保安旅長、牡丹江一帶匪首“座山雕”。東北軍區司令部給楊子榮記了三等功,授予他“特級偵察英雄”的光榮稱號。
同年2月23日,楊子榮在追殲頑匪鄭三炮、劉煥章時,不幸中彈犧牲,時年30歲。楊子榮生前所領導的偵查排,命名為“楊子榮排”。烈士的遺體安葬在海林縣烈士陵園,1981年4月,海林縣建起了楊子榮紀念館。
楊子榮 - 少年時期
楊子榮,原名楊宗貴,1917年出生在山東省牟平縣(現煙台市牟平區)城南一個叫峽河的小山村。父親楊世恩是個泥瓦匠,母親宋學芝是個剛強的農村婦女。楊子榮4歲那年,父母曾帶著一家老少去東北安東(今遼寧丹東)謀生。但父母一天到晚拚死拚活地幹,也難以維持一家人的溫飽。沒辦法,除了父親和姐姐外,母親又領著其他孩子回了老家。在老家,母親省吃儉用地供楊子榮上了幾年私塾。
1929年,膠東地區軍閥混戰,民不聊生,12歲的楊子榮在母親的安排下,去安東投靠父親。開始父親讓他去上學。兩年後,楊子榮到姐姐做工的繅絲廠幹活,以掙錢補貼家用。但是好景不長。楊子榮三年學徒期剛滿,廠子裁人,楊子榮被趕出工廠大門。無奈之下,楊子榮就到碼頭搬木頭、扛大包,到鴨綠江江邊放木排、當船工。1938年底,他在鞍山千山采礦區找了一份當采礦工的活兒。礦區的活兒也不是好幹的,不僅有生命危險,還要常常忍受日本監工的打罵。最讓他不能忍受的是,看到日本監工毒打自己的工友。一次,他實在是看不下去,奪過監工的皮鞭,為自己的工友出了氣,但他自己也無法在礦山呆下去了,在工友的幫助下,楊子榮逃離了礦山,回到了老家牟平。這一年是1943年春,楊子榮26歲。
從12歲離家算起,楊子榮在東北整整闖蕩了14年。這14年,對楊子榮來說,可謂是嚐遍了人間的酸甜苦辣,體會了生活的艱難辛勞。但也使他熟悉了東北的風土人情、山情地貌,結交了一大幫窮苦朋友,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這段經曆,在他後來參加的剿匪鬥爭中,可謂是發揮了重要作用。⠀
楊子榮 - 大事記
1943年春,因反抗日本工頭,被迫跑回山東老家。1945年參加八路軍。同年10月隨部隊開赴東北,被編入牡丹江軍區第2團某部炊事班當戰士,不久調到戰鬥班當班長。194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由於在戰鬥中的突出表現,榮立特等功,並被團裏評為戰鬥英雄,後提升為偵察排排長。
1947年1月下旬,所在部隊得到號稱“座山雕”的匪首張樂山在海林縣境內活動的線索,遂派他帶領5名戰士化裝成土匪吳三虎的殘部前去偵察。楊子榮等人到達夾皮溝的山林中,幾番巧妙地與“座山雕”的坐探接觸,經過用黑話聯絡,取得了土匪的信任,打入其隱居地。2月7日,一舉將“座山雕”及其聯絡部長劉兆成、秘書官李義堂等25個土匪全部活捉,創造了深入匪巢以少勝多的戰鬥範例。為此,團裏給楊子榮記了三大功。同年2月23日,在繼續追剿丁煥章、鄭三炮等匪首的戰鬥中英勇犧牲。
楊子榮 - 個人榮譽
⠧襽𐦥子榮的英雄事跡,東北軍區司令部授予他“特級偵察英雄”“戰鬥英雄”的光榮稱號,其生前所在的排被命名為“楊子榮排”。
楊子榮 - 人物傳奇
在杏樹底剿匪戰鬥中,一人勸降400土匪
根據上級指示,楊子榮所在部隊的主要任務,就是消滅牡丹江地區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土匪武裝,建立人民政權,實行土地改革,發動群眾參軍參戰,支援解放戰爭。部隊進駐海林後,立即投入了緊張的剿匪戰鬥。第一階段,采取集中兵力、分路清剿的辦法,先後殲滅了勢力最強、威脅最大的鄭雲峰、馬喜山、謝文東等部大股土匪。
看著戰友們在前線與敵人拚殺,把楊子榮急壞了,隻要有機會,他就趁著往陣地送飯的時候,也拿起槍與戰友們一起參加戰鬥,有時還幫著出出主意、支支招兒。在一次戰鬥中,一班長負了重傷,不能繼續參加戰鬥。一班是連裏的尖刀班,沒有個好班長可不行。正當連長為班長的人選犯愁時,指導員一句“你看楊子榮怎麽樣”,把連長給提醒了。就這樣,楊子榮眾望所歸,當上了一班班長,也遂了自己的心願。擔任一班班長的楊子榮,如魚得水,在隨後的剿匪戰鬥中,表現得異常機智勇敢,特別是在杏樹底剿匪戰鬥中,孤身一人,闖入敵陣,硬是把400多土匪給勸降了,堪稱剿匪戰鬥的一個奇跡。
杏樹底村是位於牡丹江北部的一個山村,這裏集結了從各處逃竄來的土匪400多人,他們憑借村子的有利地形和村周圍高大的土牆、堅固的工事,與我剿匪部隊對峙,企圖負隅頑抗。3月22日,攻打杏樹底殘匪的戰鬥打響,楊子榮帶領尖刀班衝在最前麵。但由於敵人火力太猛,組織了多次進攻,都沒有成功。為了盡早結束戰鬥,減少部隊傷亡,指揮部命令炮火支援。幾炮打過去,敵方陣地和村子裏立刻濃煙滾滾,也隱約聽到村子裏婦女小孩的哭喊。如果再打下去,雖然能把土匪消滅掉,但村裏的老百姓也將遭受更大的損失。在炮擊的間隙,楊子榮一個箭步從溝裏鑽出來,就揮舞著白毛巾,直奔村裏,去勸降土匪。
在楊子榮的宣傳鼓動下,許多土匪開始動搖,村裏的群眾也紛紛勸說土匪趕快投降,別讓鄉親們也跟著遭殃。這時,幾個土匪頭目出來了。為首的分別是從青背村、北甸子逃來的殘匪許大虎、王洪賓,和家住本村的郭春富、康祥斌。許、王二人色厲內荏,叫囂著誰投降就槍斃誰;郭、康二人因家在本村,不能不顧村裏鄉親們的死活,經楊子榮和鄉親們的一番勸說,有了投降的意思。雙方為此發生爭執,互不相讓。最終,還是郭、康人多勢眾,占了上峰。楊子榮乘機做工作,土匪們紛紛把槍扔到楊子榮的身邊。許、王看看大勢已去,也垂頭喪氣地把槍扔到了地上。就這樣,一場血戰被楊子榮的勇敢舉動化解了。
楊子榮一人勸降400土匪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部隊,部隊首長決定讓楊子榮到團裏做偵察工作,並擔任團偵察班班長,楊子榮又有了新的用武之地。此後,在每次的剿匪戰鬥中,都是先由楊子榮率領偵察員,喬裝打扮,深入偵察,待摸清敵人的詳細情況後,再由大部隊進行圍剿。隨著剿匪鬥爭的節節勝利,剿匪部隊不斷發展壯大,楊子榮也由偵察班長升任偵察排長,他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智擒“座山雕”的經過
經過近一年的剿匪戰鬥,大股土匪已基本被消滅,但二三十人一夥的小股土匪仍有不少,而且更加隱蔽,更加狡猾,外號叫“座山雕”的土匪就是其中之一。“座山雕”本名張樂山,原籍山東昌濰,兩歲時隨堂兄到牡丹江,15歲進山當土匪,18歲便當上了匪首,有50多年的土匪生涯,曆經清末、北洋軍閥、偽滿三個時期。此人老謀深算,詭計多端,在匪徒中頗有聲望,內部人稱“三爺”。當年,張作霖和日軍都曾想消滅他,但都沒成。日本投降後,他接受國民黨的委任,當上了“國民黨東北先遣軍第二縱隊第二支隊司令”。剿匪部隊進駐牡丹江地區後,曾對這股土匪進行多次圍剿,消滅了他的大部分人馬,隻剩下身邊二三十個親信死黨,隱蔽在深山老林裏,一心等著國民黨大軍到來。並時常出沒山林,搶掠百姓,殺革命幹部,繼續作惡。按照以往的經驗,對這種小股土匪,用大部隊圍剿是行不通的。團裏決定,由楊子榮帶領5名偵察員,組成一支剿匪小分隊,扮成土匪模樣,進山搜尋“座山雕”的匪窩,並待機剿滅。同時,派出部隊跟蹤配合。
1947年1月26日,農曆正月初五,楊子榮一行6人接到命令後,立即出發,向海林北部的密林深處開拔。他們在深山老林裏一連轉了好幾天,才在一個叫蛤蟆塘的地方,找到一座工棚。工棚裏住著十幾個人,樣子像是伐木工人。楊子榮先是用土匪手勢和黑話試探,意思是自己遇了難,走投無路,想請人幫忙牽線,投奔個山頭。開始沒人搭理,後來,一個自稱姓孟的工頭搭了腔,答應領他們去一個地方。他先從屋裏拿出一把鋸、一把斧子、一把小鐵鍬和一個盛著半桶苞米麵的小鐵桶,交給楊子榮等人,然後,把他們帶到了20裏外的一個空木棚子,交待了幾句後就走了。楊子榮他們在工棚裏一連等了兩三天,也不見孟工頭的影兒,僅有的一點兒苞米麵也吃完了,心裏不免有些著急,擔心情況是不是有什麽變化。正在著急的時候,孟工頭回來了,這回他把楊子榮一個人領到了附近的一個屯子,並在屯長家裏見了兩個人。兩人先是一番土匪黑話試探,見楊子榮對答如流,才亮出了真實身份。一位自稱姓劉,是“座山雕”的副官,另一位被稱為連長,兩人表示同意引薦楊子榮等人上山,並說要下山辦些酒肉,準備在山上過元宵節,等稟報“三爺”後,再來接他們上山入夥。兩天後,兩人如約來到楊子榮他們住的工棚。楊子榮讓戰士把兩個土匪給綁了,並假意解釋說:現在不知道是否是自己人,隻好先委屈一下,到了山上再說。兩個土匪覺得到了山上自會見分曉,也沒太在意,就領著楊子榮他們直奔“威虎山”。
“座山雕”確實真夠狡猾的,一路上設了三道哨卡,當初要是派大部隊清剿,不論驚動了哪一道哨卡,土匪都能逃得無影無蹤。楊子榮他們每過一道哨卡,都由兩個土匪上前搭話,然後,把崗哨也一塊綁了,一同押上山。過了第三道哨卡不遠,就到了“座山雕”的老巢――一座被當地人稱做“馬架房子”的木棚。楊子榮命令三個戰士在外麵看好土匪,他帶領另外兩個戰士衝進棚子,各自占據有利位置,槍口對準土匪。棚子裏一共7個土匪,其中一個白頭發、黑臉膛、長著一副鷹鉤鼻子、留著一把山羊胡子的瘦小老頭就是臭名遠揚的“座山雕”。楊子榮命令戰士把“座山雕”和其他幾個土匪一起綁了。這次剿匪可謂大獲全勝,沒費一槍一彈,端了土匪的老窩,活捉了陰險狡猾的“座山雕”和土匪13人。楊子榮活捉“座山雕”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海林鎮,當地老百姓無不歡欣鼓舞,奔走相告。《東北日報》以《戰鬥模範楊子榮等活捉匪首座山雕》為題,進行了報道,稱這次剿匪戰鬥“以少勝多創造範例”。團裏也召開慶功大會,給楊子榮記功,給其他戰士也分別記了功。
血灑海林,英雄罹難
消滅了“座山雕”,剿匪工作並沒有結束。2月20日,也就是活捉“座山雕”的第13天,楊子榮又領了新的任務,踏上了新的剿匪征程,這次是負責清剿在海林北部梨樹溝一帶活動的漏網殘匪。為保險起見,團裏決定,由副政委曲波帶領30人的小分隊,隨楊子榮一起進山。經過幾天的偵察,楊子榮和幾個偵察員在一個叫鬧枝溝的地方,發現了土匪窩藏的地點――一座冒著炊煙的“馬架房子”。為了不驚動土匪,在離窩棚三四百米的地方,楊子榮命令偵察員們匍匐前進,慢慢向窩棚靠近。在確定土匪沒有發現以後,楊子榮和幾個偵察員一齊向房內猛撲過去,大喊一聲:“不許動,舉起手來!”慌亂中有土匪開始操槍,楊子榮立即扣動匣槍扳機,可能是天氣太冷,槍針受凍,槍沒有打響,其他戰士也立即向屋內射擊,也沒有打響。這時,從屋裏射出一顆子彈,正好打中楊子榮的胸膛,楊子榮晃了幾晃,便倒了下去。聽到槍聲,隨後趕到的小分隊,在曲波的指揮下,立即向土匪的窩棚猛烈掃射。土匪在房內也拚命頑抗,向外射擊。曲波命令戰士爬上房頂,向屋內扔手榴彈,終於把這股頑匪全部消滅。土匪消滅了,但英雄楊子榮卻倒下了,小分隊的同誌為失去這位英雄的排長、昔日的戰友而失聲痛哭,紛紛脫帽向英雄致敬。
楊子榮 - 英雄的身後事
楊子榮參軍後,就隨部隊去東北參加了緊張的剿匪戰鬥,一直沒時間給家裏寫信。家裏隻知道楊子榮參加了八路軍,也不知道到哪去打仗了,更不知道他在部隊成了戰鬥英雄,並且光榮犧牲了,也不知道他用了楊子榮的名字。相反,楊子榮在東北經常化裝偵察,扮成土匪的模樣,倒給家裏帶來了不少的麻煩。原來,村裏一個從東北回來的人,說在牡丹江看到過楊子榮,說他一身土匪打扮,八成是當了土匪了。村裏為此取消了楊子榮家的軍屬待遇,也不再給他家代耕了。楊子榮的母親宋學芝聽說後,怎麽也不相信這是真的,就找村裏幹部評理。村幹部說,人家都看見了還能有假?宋學芝不服,就背上幹糧,到區上、到縣上、到地區找,終於在1957年1月等來了一張“失蹤軍人通知書”。通知書上寫著:“經審查確認楊宗貴同誌為失蹤軍人,家屬仍享受革命軍人家屬的優待”。1958年11月,政府又根據有關規定,給楊子榮家發了“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看著證書,宋學芝失聲痛哭,她哭自己失去的兒子,哭自己終於為兒子洗去了不白之冤。
1966年,宋學芝去世。老人到死也不知道,她天天看的樣板戲《智取威虎山》裏的英雄楊子榮就是她的親生兒子。而楊子榮在老家的媳婦許萬亮,因為得不到丈夫的消息,又背上土匪家屬的黑鍋,再加上婚後孩子夭折的痛苦,憂思成疾,在1952年秋天,就帶著說不盡的遺憾離開了人世。在海林,海林人民也在為尋找英雄的家鄉而奔走。楊子榮是哪裏人,烈士紀念碑上沒有刻上,《林海雪原》的小說裏也沒有記載,隻知道他是膠東人。《智取威虎山》的樣板戲上演後,楊子榮成了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英雄,海林人民覺得不把英雄的家鄉找到,不僅愧對長眠於地下的英雄,也愧對全國人民。1966年,海林縣委組織成立楊子榮情況專門調查小組,赴膠東調查尋找楊子榮的家鄉。調查組經過三個多月的走訪調查,翻閱了3000多份失蹤軍人檔案,都沒有發現與楊子榮相符的人員。第一次調查無功而返。1969年,海林縣委與楊子榮生前所在部隊組成聯合調查組,進行了又一次更大規模的調查。在當時的煙台地委和文登、榮成、牟平、乳山、海陽縣委的大力協助下,經過半年多艱苦細致的調查走訪,終於有了結果。最後確認,牟平縣��峽河村的失蹤軍人楊宗貴,就是楊子榮。1974年,當一張楊子榮在東北剿匪被評為戰鬥模範的照片,送到楊子榮的哥哥楊宗福手裏時,老人不禁淚流滿麵,百感交集,失蹤多年的弟弟總算有了著落。
楊子榮家鄉的幹部群眾,也為出了這樣一個英雄人物而感到無比自豪和榮耀。1991年,中共牟平縣委、牟平縣人民政府,為紀念這位智勇雙全的戰鬥英雄,在縣城中心位置建起了“楊子榮廣場”,在城南原烈士參軍集合的雷神廟西側,建起了“楊子榮烈士紀念館”,讓烈士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成為激勵全縣人民永遠開拓進取的精神力量。
楊子榮 - 楊子榮烈士陵園
⠀ |
楊子榮烈士陵園位於海林市區東山之巔約7萬平方米的鬆林中。1970年7月,為紀念在解放戰爭時期,剿匪戰鬥中犧牲的偵察英雄楊子榮等烈士而建。
陵園內立紀念碑,高10米,基座闊15平方米,用花崗石築成。碑背麵刻有楊子榮等42位烈士的名字。楊子榮墓坐落在紀念碑東側,墓前立有“楊子榮烈士之墓”石碑。高3.l米,象征英雄犧牲的年齡(30歲)。整個陵園青鬆挺立,莊嚴肅穆。1978年擴建“楊子榮烈士紀念館”,陳列楊子榮等烈士生前的光輝事跡。紀念館現改建為海林市博物館。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