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北魏皇帝,以及北魏皇帝短命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北魏
北魏道武帝(太祖)
北魏開國皇帝(386─409),即拓跋矽。鮮卑族拓跋部人,祖昭成皇帝。魏先世曾建代國,376年為前秦苻堅所滅。386年拓跋矽重建代國,同年改國號為魏,398年建都平城,次年稱帝。
三十九歲被弑。《國史大綱》
北魏明元帝(太宗)
北魏明元帝(409─423),即拓跋嗣,北魏皇帝,道武帝長子。409年十月,道武帝為其子拓跋紹所殺,嗣殺紹,乃即位,年號永興。
即位後十一年,宋篡晉。《國史大綱》
北魏太武帝(世祖)
北魏太武帝(423─452),即拓跋燾。北魏皇帝,明元帝長子。423年以皇太子嗣位。452年二月為宦官宗愛所殺。
滅夏、滅北燕、滅北涼,北方始統一。侵宋臨江而返。《國史大綱》
北魏文成帝 拓跋睿(高宗)(452-465)
北魏獻文帝 拓跋弘(顯祖)(465-471)
北魏孝文帝(高祖)
北魏孝文帝(471─499),即拓跋宏,亦即元宏,北魏皇帝。即位時僅五歲,太皇太後馮氏當國。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馮太後死,始親政。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又改鮮卑姓氏為漢姓,藉以改變鮮卑風俗、語言、服飾;此外又鼓勵鮮卑和漢族通婚;評定士族門第,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的聯合統治;參照南朝典章製度,製定官製朝儀。孝文帝的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時宋篡於齊。遷都洛陽。《國史大綱》
北魏宣武帝 元恪 (499-515)(世宗)
北魏孝明帝 元詡 (515-528)(肅宗)
母胡太後稱製,魏始衰。太後弑帝。爾朱榮舉兵晉陽,立孝莊帝,沈胡後於河。《國史大綱》
北魏孝莊帝 元子攸 (528-530)(敬宗)
殺爾朱榮。爾朱兆弑帝。《國史大綱》
北魏長廣王 元曄 (530-531)
北魏節閔帝
北魏節閔帝(531─532),即元恭,北魏皇帝,廣陵惠王元羽之子。即位前襲爵廣陵王。531年爾朱兆、爾朱世隆等廢長廣王元曄,立恭以為帝,年號普泰。532年四月為高歡所廢,後被鴆殺。
高歡討爾朱氏,廢帝,立孝武帝。《國史大綱》
北魏廢帝
北魏廢帝(531─532),即元朗。北魏皇帝,章武王元融之子。531年高歡起兵討爾朱氏,十月元朗為帝。532年四月,廢以為安定郡王,十一月被殺。
北魏孝武帝
北魏孝武帝(532─535),即元修。北魏皇帝,孝文帝子廣平武穆王元懷第三子。永安三年(530年)封平陽王,532年四月,高歡廢元朗,擁立元修為帝。534年,帝憤高歡專權而西入長安,投奔宇文泰。十月,高歡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遷都於鄴,自是魏分東西。閏十二月,孝武帝被宇文泰所殺,北魏亡。
共19個,(不算追尊),列表如下:
1、
2、
3、
4、
擴展資料:
君主資料:
1、拓跋珪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年8月4日 -409年11月6日),字涉珪,雲中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人,鮮卑族。北魏王朝開國皇帝(386年-409年在位),昭成帝拓跋什翼犍之孫、獻明帝拓跋寔之子。
建國三十九年(376年),前秦滅亡代國後,拓跋珪隨母親賀蘭氏流亡,寄居匈奴獨孤部劉庫仁部落長大。登國元年(386年),趁亂複立代國,即代王位於牛川,不久改稱魏王。
他對內勵精圖治,實行一係列改革,推動鮮卑政權進入封建社會;對外擊敗賀蘭、鐵弗、高車、柔然等草原諸部,並與後燕、後秦爭霸於中原。
皇始三年(398年),確定國號為“魏”,將國都從盛樂城遷到平城,即皇帝位。晚年沉湎酒色,剛愎自用,不睦兄弟。天賜六年(409年),他在清河王拓跋紹所發動的宮廷政變中遇弑身亡,終年三十九歲。
永興元年,齊王拓跋嗣即位後,追諡宣武皇帝,廟號烈祖。泰常五年(420年),改諡道武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改廟號為太祖。
2、拓跋濬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440~465年),字烏雷直,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北魏王朝第五位皇帝(452~465年在位),太武帝拓跋燾長孫,景穆帝拓跋晃長子,母為恭皇後閭氏。
太平真君元年(440年),出生於東宮。 聰明敏達,風儀異常。正平二年(452年)三月,中常侍宗愛弑殺太武帝拓跋燾,擁立南安王拓跋餘即位。
同年十月,拓跋餘遇弑後,在尚書陸麗、劉尼擁戴下,即位為帝,年號興安。即位之後,誅殺權臣宗愛。在位期間,平定內亂,休養生息。恢複佛教,始建雲岡石窟。
和平六年(465年),病逝,時年二十六,諡號文成皇帝,廟號高宗,葬於雲中金陵。
3、拓跋宏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即北魏第七位皇帝魏孝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遷都洛陽後改名元宏,河南洛陽人,獻文帝拓跋弘長子,母為李夫人,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按照北魏子貴母死製度,拓跋宏成為太子時,生母慘遭賜死,由祖母文明太後撫養成人。拓跋宏五歲即位,年號延興,由祖母文明太後臨朝執政,對鮮卑化的朝廷進行了一係列中央集權的改革,孝文帝深受影響。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頓吏治,立三長製,實行均田製;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麵改革鮮卑舊俗。
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
並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聯姻,參照南朝典章支付,改革北魏政治製度,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元恂。
一係列舉動推動北魏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麵的大力發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史稱“太和改革”,對北方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499年4月26日),崩於穀塘原之行宮,享年三十三,諡號孝文皇帝,廟號高祖,葬於長陵。然而孝文帝去世以後僅僅過了25年,北魏邊鎮鮮卑軍事集團就發動反漢化運動六鎮起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北魏君主
1、南魏建國皇帝是元顥,北魏建國皇帝是拓跋珪。
2、南魏,南北朝時期由北魏獻文帝拓跋弘之孫北海王元顥於孝基元年(529年)叛魏所建立的政權 。元顥(494年~529年8月11日),字子明,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北魏宗室,獻文帝拓跋弘的孫子,北海平王元詳世子。少時意氣風發,心有大誌。其父元詳死後,襲封北海郡王,遷散騎常侍、撫軍將軍、徐州刺史,遭到禦史中尉彈劾而除名。孝昌三年(527年),恢複王爵,拜平西將軍、西道大行台,率軍平定宿勤明達叛亂,進號征西將軍,授右仆射、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孝昌四年(528年),迫於朝廷內亂及葛榮起義的壓力,投靠南梁。借助南梁兵力,帶領陳慶之殺回北魏,稱帝於睢陽,年號孝基。永安二年(529年),攻破洛陽,改元建武。在位期間,荒淫無道。三個月後,兵敗被殺。北魏孝武帝即位後,追複北海王,贈使持節、太師、侍中、驃騎大將軍、大司馬、冀州刺史。
3、北魏(386年~534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北朝第一個王朝。拓跋珪(371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又名拓跋開,字涉珪,雲中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人,鮮卑族。北魏王朝開國皇帝,昭成帝拓跋什翼犍之孫、獻明帝拓跋寔之子。建國三十九年(376年),在代國滅亡後,苻堅將年幼的拓跋珪安置在家鄉,後隨母親賀蘭氏寄居匈奴獨孤部首領劉庫仁部落。登國元年(386年),趁亂複立代國,即位於牛川,後改稱魏王,此時的拓跋珪年僅十五歲。對內勵精圖治,實行一係列改革(拓跋珪改革),推動拓跋鮮卑政權進入封建社會;對外擊敗賀蘭部、鐵弗、高車、柔然等草原諸部,並與後燕、後秦爭霸於中原,於參合陂之戰大敗慕容寶,又在柴壁之戰擊潰姚興,為拓跋燾統一北方奠定堅實的基礎。皇始三年(398年),確定國號為“魏”,將國都從盛樂城遷到平城,即皇帝位。執政晚期沉湎酒色,剛愎自用,猜忌臣下,不睦兄弟。天賜六年(409年),在拓跋紹發動的宮廷政變中,遇弑身亡,年僅三十九歲,追諡宣武皇帝,廟號烈祖。泰常五年(420年),改諡道武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改廟號為太祖。
北魏北魏道武帝(太祖)北魏開國皇帝(386─409),即拓跋矽。鮮卑族拓跋部人,祖昭成皇帝。魏先世曾建代國,376年為前秦苻堅所滅。386年拓跋矽重建代國,同年改國號為魏,398年建都平城,次年稱帝。三十九歲被弑。《國史大綱》北魏明元帝(太宗)北魏明元帝(409─423),即拓跋嗣,北魏皇帝,道武帝長子。409年十月,道武帝為其子拓跋紹所殺,嗣殺紹,乃即位,年號永興。即位後十一年,宋篡晉。《國史大綱》北魏太武帝(世祖)北魏太武帝(423─452),即拓跋燾。北魏皇帝,明元帝長子。423年以皇太子嗣位。452年二月為宦官宗愛所殺。滅夏、滅北燕、滅北涼,北方始統一。侵宋臨江而返。《國史大綱》北魏文成帝 拓跋睿(高宗)(452-465)北魏獻文帝 拓跋弘(顯祖)(465-471)北魏孝文帝(高祖)北魏孝文帝(471─499),即拓跋宏,亦即元宏,北魏皇帝。即位時僅五歲,太皇太後馮氏當國。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馮太後死,始親政。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又改鮮卑姓氏為漢姓,藉以改變鮮卑風俗、語言、服飾;此外又鼓勵鮮卑和漢族通婚;評定士族門第,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的聯合統治;參照南朝典章製度,製定官製朝儀。孝文帝的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時宋篡於齊。遷都洛陽。《國史大綱》北魏宣武帝 元恪 (499-515)(世宗)北魏孝明帝 元詡 (515-528)(肅宗)母胡太後稱製,魏始衰。太後弑帝。爾朱榮舉兵晉陽,立孝莊帝,沈胡後於河。《國史大綱》北魏孝莊帝 元子攸 (528-530)(敬宗)殺爾朱榮。爾朱兆弑帝。《國史大綱》北魏長廣王 元曄 (530-531)北魏節閔帝北魏節閔帝(531─532),即元恭,北魏皇帝,廣陵惠王元羽之子。即位前襲爵廣陵王。531年爾朱兆、爾朱世隆等廢長廣王元曄,立恭以為帝,年號普泰。532年四月為高歡所廢,後被鴆殺。高歡討爾朱氏,廢帝,立孝武帝。《國史大綱》北魏廢帝北魏廢帝(531─532),即元朗。北魏皇帝,章武王元融之子。531年高歡起兵討爾朱氏,十月元朗為帝。532年四月,廢以為安定郡王,十一月被殺。北魏孝武帝北魏孝武帝(532─535),即元修。北魏皇帝,孝文帝子廣平武穆王元懷第三子。永安三年(530年)封平陽王,532年四月,高歡廢元朗,擁立元修為帝。534年,帝憤高歡專權而西入長安,投奔宇文泰。十月,高歡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遷都於鄴,自是魏分東西。閏十二月,孝武帝被宇文泰所殺,北魏亡。
北魏
北魏道武帝(太祖)
北魏開國皇帝(386─409),即拓跋矽。鮮卑族拓跋部人,祖昭成皇帝。魏先世曾建代國,376年為前秦苻堅所滅。386年拓跋矽重建代國,同年改國號為魏,398年建都平城,次年稱帝。
三十九歲被弑。《國史大綱》
北魏明元帝(太宗)
北魏明元帝(409─423),即拓跋嗣,北魏皇帝,道武帝長子。409年十月,道武帝為其子拓跋紹所殺,嗣殺紹,乃即位,年號永興。
即位後十一年,宋篡晉。《國史大綱》
北魏太武帝(世祖)
北魏太武帝(423─452),即拓跋燾。北魏皇帝,明元帝長子。423年以皇太子嗣位。452年二月為宦官宗愛所殺。
滅夏、滅北燕、滅北涼,北方始統一。侵宋臨江而返。《國史大綱》
北魏文成帝 拓跋睿(高宗)(452-465)
北魏獻文帝 拓跋弘(顯祖)(465-471)
北魏孝文帝(高祖)
北魏孝文帝(471─499),即拓跋宏,亦即元宏,北魏皇帝。即位時僅五歲,太皇太後馮氏當國。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馮太後死,始親政。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又改鮮卑姓氏為漢姓,藉以改變鮮卑風俗、語言、服飾;此外又鼓勵鮮卑和漢族通婚;評定士族門第,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的聯合統治;參照南朝典章製度,製定官製朝儀。孝文帝的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時宋篡於齊。遷都洛陽。《國史大綱》
北魏宣武帝 元恪 (499-515)(世宗)
北魏孝明帝 元詡 (515-528)(肅宗)
母胡太後稱製,魏始衰。太後弑帝。爾朱榮舉兵晉陽,立孝莊帝,沈胡後於河。《國史大綱》
北魏孝莊帝 元子攸 (528-530)(敬宗)
殺爾朱榮。爾朱兆弑帝。《國史大綱》
北魏長廣王 元曄 (530-531)
北魏節閔帝
北魏節閔帝(531─532),即元恭,北魏皇帝,廣陵惠王元羽之子。即位前襲爵廣陵王。531年爾朱兆、爾朱世隆等廢長廣王元曄,立恭以為帝,年號普泰。532年四月為高歡所廢,後被鴆殺。
高歡討爾朱氏,廢帝,立孝武帝。《國史大綱》
北魏廢帝
北魏廢帝(531─532),即元朗。北魏皇帝,章武王元融之子。531年高歡起兵討爾朱氏,十月元朗為帝。532年四月,廢以為安定郡王,十一月被殺。
北魏孝武帝
北魏孝武帝(532─535),即元修。北魏皇帝,孝文帝子廣平武穆王元懷第三子。永安三年(530年)封平陽王,532年四月,高歡廢元朗,擁立元修為帝。534年,帝憤高歡專權而西入長安,投奔宇文泰。十月,高歡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遷都於鄴,自是魏分東西。閏十二月,孝武帝被宇文泰所殺,北魏亡。
摘自百度知道
北魏皇帝如下表,最厲害的是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五歲即位,年號延興,由祖母文明太後臨朝執政,對鮮卑化的朝廷進行了一係列中央集權的改革,孝文帝深受影響。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
先整頓吏治,立三長製,實行均田製;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麵改革鮮卑舊俗。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
並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聯姻,參照南朝典章支付,改革北魏政治製度,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元恂。一係列舉動推動北魏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麵的大力發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史稱“太和改革”,對北方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擴展資料:
拓跋氏自稱是黃帝後裔,黃帝發源地為戰國時魏國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國號,同時含有續曹魏,對抗東晉政權。
以其領土位於中國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個政權,故史稱“北魏”。為別於此前的曹魏政權,史書裏因此別稱為“後魏”,但由於史學界不稱曹魏為“前魏”,故“後魏”之稱如今已很少使用。
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後改姓元,故又別稱拓跋魏(東魏和西魏雖然姓拓跋,但是多數史學家並不如此稱呼這兩個政權)、元魏⠠。
關於北魏皇帝和北魏皇帝短命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查看更多關於北魏皇帝的詳細內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