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4 16:30:58 阅读: 53次
提起趙昌言,最廣為人知的故事來自成語“三更半夜”。
《宋史》:“時鹽城副使陳象輿與昌言善,知製誥胡旦、度支副使董儼皆昌言同年,四人者,旦夕會昌言之第。京師為之語曰:陳三更,董半夜。”
啥意思呢?說陳象輿、胡旦、董儼三個人和趙昌言都是同年進士,關係很好,四個人白天晚上都聚集在趙昌言家裏,開封城百姓給他們起外號,陳象輿被叫作陳三更,董儼被叫作董半夜,成語“三更半夜”就是這麽來的。
宋朝一個和尚寫過一本書叫《玉壺野史》,是這樣記載的:
陳象輿、董儼、胡旦、趙昌言和梁顥,五人氣味相投,他們經常夜裏在趙昌言任職的樞密院內聚會,縱情飲酒,一喝就是到半夜才回去。有一次,碰到巡夜的吏卒攔馬詢問,梁顥竟在馬上揮鞭責打吏卒,並口出狂言道:“金吾不惜夜,玉漏莫相催。”開封城一時傳出“陳三更,董半夜”的民謠。
四五個大老爺們,整天膩在一起,如果不是喝酒,又能做什麽?打麻將嗎?有可能,四個人正好一桌啊,不過那年代還不興這個呢。
有人說他們在做學問,而且是非常高大上的學問,放現在也是牛掰得不要不要的。您可能問了,研究的是啥學問啊?讀心術。
牛掰不?您一張嘴,甚至不張嘴說話,您一小動作,皺皺眉、摸摸鼻子啥的,就能知道您在想啥、您要幹啥,就這麽牛掰!
不過您不用驚慌,他們的讀心術僅僅針對一個人——宋太宗趙光義。趙光義每天說點啥,這四人回來就開始研究,研究好了再見到趙光義,就順著趙光義心思說,趙光義想說沒說的,不好意思說的,他們來說,有這麽幾把癢癢撓整天裏撓著,換您,您不覺得舒坦?
後來四川王小波、李順不是起義造反了嗎,最後還整出個“大蜀國”,宋太宗趙光義派王繼恩前去鎮壓。但是吧,趙光義覺得四川跟雞肋一樣,要與不要之間很是猶豫,趙昌言可能是讀心術研究得挺好,極力說要,趙光義就給趙昌言了一個很大的官,讓他去四川,啥官呢?“川陝五十二州招安行營馬步軍都部署”。
《宋史》:“太宗意頗厭兵,召昌言謂曰:‘西川本自一國,太祖平之,訖今三十年矣。’昌言知意,即前指畫攻取之策。太宗喜,命昌言為川陝五十二州招安行營馬步軍都部署。”
趙昌言出發了,但是由於農民軍戰鬥力實在是弱,趙昌言剛到陝西鳳翔,趙光義就說你就駐紮在鳳翔吧,不用去四川了。其實,趙光義這麽安排,還有很深層的用意,由此也能看出,做皇上的,得有多累。
王繼恩帶兵進四川,沒費什麽力氣就把成都奪了回來,趙光義有點擔心,王繼恩手握重兵,割據四川,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大蜀王”?
所以,當初安排趙昌言進川,任命書裏有這麽一句話:“自繼恩以下,並受節度。”什麽意思呢?王繼恩手下的兵將,都要聽從趙昌言調遣。這樣一來,不就不怕王繼恩做大了嗎?好主意啊!
趙昌言剛剛啟程,趙光義就後悔了。為什麽呢?
司馬光《涑水記聞》:“峨眉山僧茂貞以術得幸,謂上曰:‘昌言折頞,貌有反相,不宜委以蜀事。’”
《宋史》:“既行,有奏昌言無嗣,鼻折山根,頗有反相,不宜遣握兵入蜀。”
什麽意思呢?司馬光在《涑水記聞》裏說峨眉山有個和尚叫茂貞,頗有些法術,看相那都是基本功,這個和尚說趙昌言山根低,山根就是指咱鼻子向上到雙眼這個部位,這裏低,有造反的可能。
《宋史》裏同時記載了這個事,並且還說,趙昌言沒有孩子,這也是個大問題。古代大將領兵出去打仗,把老婆孩子留在京城,您可不要以為留在京城是為了安全,那是留下給皇上做人質的!
說這麽多,其實就一句話,趙昌言有了這麽大的權力,萬一沒等王繼恩造反,趙昌言先反了,咋整?所以趙光義就不敢讓趙昌言進四川了。
您看明白了吧?咱歸攏一下,就是說四川有人造反,派王繼恩去鎮壓,又怕王繼恩造反,派趙昌言去節製王繼恩,然後又怕趙昌言造反……
幾百年以後,老朱家以農民起義軍身份出道,最終確立了皇位,他們也是這樣,對誰都不放心,建立了錦衣衛監管一切,錦衣衛做大了,開始對錦衣衛不放心,建立東廠,監視錦衣衛,東廠做大了,還是不放心,建立西廠,監視錦衣衛和東廠,然後又建立內行廠,監視錦衣衛、東廠和西廠……
司馬光《涑水記聞》還記載了一件事:“王嗣宗,汾州人,太祖時舉進士,與趙昌言爭狀元於殿前,太祖乃命二人手搏,約勝者與之。昌言發禿,嗣宗毆其襆頭墜地,趨前謝曰:‘臣勝之!’上大笑,即以嗣宗為狀元,昌言次之。”
啥意思呢?說王嗣宗和趙昌言參加殿試,兩人誰第一,趙匡胤難以取舍,就讓他倆比試武藝,趙昌言是禿頭,王嗣宗把趙昌言的頭巾抓掉了,趙昌言用手去護頭巾的時候,被王嗣宗摔倒了,所以王嗣宗得了狀元,趙昌言得了第二名。
這個故事也非常有趣,不過司馬光可能記錯了,據史書記載,王嗣宗是宋太祖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得的狀元,而趙昌言是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的第三名,那年的狀元是咱們前文提到的胡旦。
王明清所作《玉照新誌》也記載了這個事:“開寶八年廷考,王嗣宗與陳識齊納賦卷,藝祖命二人角力以爭之,而嗣宗勝焉,嗣宗遂居第一名,而以識為第二人。”和王嗣宗比武的人叫陳識。
沒想到啊沒想到,你濃眉大眼的司馬光居然也會出錯?這說明什麽?說明犯錯是難免的,偉大如司馬光者,也會犯錯,何況咱們這等凡夫俗子?所以不要太過自責,隻要咱們認真、努力做了,就算出了點錯,也沒關係,改了就好了嘛!
參考資料:《宋史》《玉壺野史》《涑水記聞》《玉照新誌》等
特約作者:老尼克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