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臣於謙居官清廉(明朝最有名的大臣排行)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明朝名臣,以及明朝名臣於謙居官清廉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內容導航:- 明朝有那些名將重臣?
- 明朝最有名的大臣排行
- 明朝有那些名臣
- 明朝開國功臣排名
- 明朝的開國功臣有哪些
- 在明朝時期,最著名的十位文臣分別都有哪些人物?
Q1:明朝有那些名將重臣?
1、孫承宗
孫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繩,號愷陽,北直隸保定高陽(今河北)人。明末軍事家、教育家、學者和詩人。曾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明末的文壇領袖 。曾任兵部尚書、遼東督師、東閣大學士等。
孫承宗遺留的軍事著作有《車營扣答合編》。這是他在督師薊遼,經營遼西防務時,籌劃反攻遼東與其屬下討論軍事問題的記錄整理而成的。
全書共一百零八個問答,由《車營總說》、《車營百八扣》、《車營百八答》和《車營百八說》等四部分組成,通過問、答、說、圖等對車營編組方法、營陣布列、行軍作戰、後勤保障等問題,作了詳細的分析和解說。在作戰指導思想上,很重視發揮火器的作用與各兵種的協同動作。
2、張居正
張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軍籍 ,生於江陵縣,故而時人又稱之“張江陵”。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3、藍玉
藍玉,定遠人,常遇春妻弟,明朝開國將領。有膽有謀,勇敢善戰,屢立戰功。於捕魚兒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毀其職官體係而名震天下。
洪武十二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拜征虜大將軍。洪武二十一年拜大將軍、涼國公。為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太子朱標嶽父,藍玉是太子妃舅父,因極力維護太子的儲君地位 ,與早已覬覦皇位的燕王交惡。
4、劉基
劉基,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人,故稱劉青田,明朝開國元勳。洪武三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在依法治國方麵劉基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劉基認為法治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有力保證,法律的製定要相對寬鬆,但是在執行時一定要嚴格執法,特別是對執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劉基的法律思想在當時的社會製度下,對打破中國古代“人治”傳統,並使法律日益走向客觀、公正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符合法律製度發展的進步趨勢。
5、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人。明朝開國名將。勇猛敢戰,這是常遇春戎馬生涯的最大特點,並貫穿於曆次重大戰役。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孫承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張居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藍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劉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常遇春
Q2:明朝最有名的大臣排行
明朝曆經276年,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的王朝,共曆經16位皇帝。
明朝君主的氣節一直為大家所稱道,而明朝的名臣更是為大家廣為知曉,今天就從第十位開始說起。
第十位兩朝首輔楊廷河,雖然他的名氣不如其他名稱,但作為兩朝首輔的他,為官清正,他關心民間疾苦,為家鄉通水利,修縣城很受時人稱道。
第九位20載首輔楊士奇,楊世琦在內閣為輔臣40餘年,首輔21年。
第八位是大明第一清官海瑞,海瑞一生經曆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海瑞被稱為大明第一清官,他為官清廉的故事與戲劇影視作品等形式廣為流傳。
第七位是臥薪嚐膽的徐階。她用了20年時間的隱忍才扳倒了嚴嵩,他厲精圖治,整治,邊情民政給過去受冤枉的大臣平反抗擊,蒙古並取得勝利。
第六位是七下西洋的鄭和
第五位視是抗倭英雄戚繼光
第四位是神機妙算,劉伯溫
第三位是大明,第一首輔張居正
第二位是力挽狂瀾的於謙
第一位是知行合一的王陽明
Q3:明朝有那些名臣
明朝的名臣多的很呢,也不知道你說的哪個時期的。隨便說幾個,我也當回憶下曆史。
太祖時期,著名文臣有:開國宰相,韓國公李善長。右丞相忠勤伯汪廣洋。大奸臣胡惟庸。第一謀士,誠意伯劉基。
著名武臣有:大元帥魏國公,中山王的徐達。第一前鋒大將,大將軍鄂國公,開平王常遇春,號稱“常十萬”。大將軍馮勝 、湯和、鄧愈、傅友德,沐英,李文忠,藍玉等等。
建文帝時期,著名的就那麽幾個,主導削藩的文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鐵鉉,盛庸、平安、和武將膿包李景隆。
成祖時期,文臣有靖難第一文臣和尚姚廣孝。明朝第一才子,主編《永樂大典》的謝縉。靖難起兵的大將張永,朱能、邱福。
仁宗宣宗時期,文臣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夏原吉,都是一時人傑,輔佐宣宗完成了“仁宣之治”盛世。武將主要有英國公張輔。
英宗和景帝時期,初期仍然是“三楊”,中期有留下千古美名的大忠臣於謙於少保,奸臣投機分子徐有貞,武將主要就是石亨,英國公張輔死在土木堡。
憲宗時期沒什麽說的,一個昏君,手下也是一群垃圾,所謂“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就不表他們的名字了。
孝宗時期,有劉大夏和劉健、李東陽、謝遷幾個閣臣,相當的牛。所謂“李公謀,劉公斷,謝公猶侃侃”。有了他們的輔佐,“弘治中興”出現了。
武宗時期,出了個牛人,名臣,儒家心學的開創者,無數學者的偶像,王守仁王陽明。有名氣的有楊一清,楊廷和。
世宗穆宗神宗時期,就多了....楊廷和,夏言,大奸臣嚴嵩和他獨眼兒子嚴世藩,徐階,高拱,張居正,武將有戚繼光,俞大猷,李成梁和他兒子們,劉涏等等...
光宗熹宗時期,東林黨人楊漣、左光鬥、趙南星,高攀龍、孫承宗、袁可立等等和武將主要有熊廷弼。
思宗時期,文臣有錢龍錫 周延儒 楊嗣昌 盧象升 孫傳庭丁啟睿洪承疇 武將有袁崇煥 滿桂 左良玉 史可法等等
南明就不說了....
純手打,望采納。。。。。。。。。
Q4:明朝開國功臣排名
1、魏國公徐達,字天德,濠州鍾離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洪武十八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賜葬鍾山之陰,禦製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
2、鄂國公常遇春,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嚐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國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軍中,年僅四十。
3、鄭國公常茂,明代開國名將常遇春長子,其蔭父功,繼承鄭國公爵位。當時納哈出投降,在酒宴時,因得知納哈出欲逃跑,常茂上前捉捕,砍傷納哈出,導致納哈出部潰散。馮勝因此上奏常茂激變,兩人在南京城互相推委。朱元璋收馮勝兵權,並安置常茂到龍州,四年後去世。
4、韓國公李善長,字百室,濠州定遠人。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後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後封宣國公。
洪武三年(1370年),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可謂位極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黨追問,朱元璋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並處死,年七十六歲。南明弘光政權追諡襄湣。
5、曹國公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兒,江蘇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十二歲時,母親曹國長公主就去世了,父親李貞帶著他輾轉亂軍之中,多次瀕臨死亡。二年之後才在滁州見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見到李文忠,十分喜愛,便將他收為養子,跟隨自己姓朱。
明朝建立後,李文忠多次領兵出塞征討元軍殘餘勢力,戰功顯赫,獲封曹國公。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詔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軍事機構),兼主管國子監(全國最高學府)。
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陽王,諡“武靖”,配享太廟,肖像掛在功臣廟裏,位次第三。賜葬鍾山。
擴展資料:
明初功臣表,是明朝建國前後,五個檔次爵位中功勞最大的一百五十位功臣名單。其中最高爵位公爵中以徐達、常遇春為首的25位公爵;侯爵名臣中有唐勝宗、陸仲亨為首79位侯爵;伯爵中有汪廣洋、劉伯溫為首的12位名臣;子爵中則有王清、王鳳顯等11位英雄;男爵中有王愷、孫炎等23位明朝開國名臣。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_明初功臣表
Q5:明朝的開國功臣有哪些
明朝開國功臣共一百五十位功臣
其中最高爵位——公爵中以徐達、常遇春為首的25位公爵;侯爵名臣中有唐勝宗、陸仲亨為首79位侯爵;伯爵中有汪廣洋、劉伯溫為首的12位名臣;子爵中則有王清、王鳳顯等11位英雄;男爵中有王愷、孫炎等23位明朝開國名臣。
魏國公徐達(被譽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
吳元年九月辛醜以平吳功,封信國公。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進封奉天開國推誠宣力武臣魏國公,祿五千石,世襲。十八年二月己未卒。追封中山王,諡武寧。達初封公,位次第二。李善長得罪,進位第一。
鄂國公常遇春
吳元年九月辛醜封。洪武二年七月己亥卒於軍。十月庚午追封奉天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平王,諡忠武。
Q6:在明朝時期,最著名的十位文臣分別都有哪些人物?
明朝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由漢姓皇族和士大夫共同執政掌權的王朝,現在對於明朝的好壞褒貶不一,網絡上抨擊明朝黑暗、腐敗且不堪的網友有很多,喜歡且欣賞明朝有骨氣、製度先進的也很多,青菜蘿卜各有所愛,小編是喜歡明朝的那一撥,本文選出十位明朝著名的文臣並略作點評,供讀者們閱讀和參考。
十:或忠或奸的薊遼督師袁崇煥
晚明時期的袁崇煥名氣實在是太大,關於袁崇煥的功過一直被大眾爭論不休,挺袁派說其有轟殺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絕頂功績,正是因為崇禎殺掉了袁崇煥才最終丟掉江山。倒袁派說正是因為袁崇煥擅自殺掉皮島總兵毛文龍,才導致皇太極無後顧之憂,後金乃至清朝從而開始了肆無忌憚的多次入關劫掠,且他極力實施的“遼人守遼土”政策也造就了以祖大壽為首的關外遼東軍閥集團,最終是遼東軍閥集團的新生代代表吳三桂葬送了漢家江山。是非對錯,讀者可自行判斷。
現在好多人把袁崇煥當成了武將,這個是不對的,袁崇煥是正兒八經的進士出身的文臣,在明朝崇禎年間,武將是不可能做帥臣督師的。袁崇煥背後的派係是晚明時期在政治和輿論上戰鬥力超級強的東林黨,舉薦他擔任薊遼督師的內閣次輔錢龍錫是東林黨大佬,據說是袁崇煥老師的孫承宗也是東林黨的頂級大佬。
九:南明朝首任內閣首輔史可法
史可法的入選並非是他對明朝在政治、經濟或軍事上有什麽貢獻,而是因為史可法是明朝第一個在任因抗清殉國的內閣首輔,他也和讓後人遺忘不了的“揚州十日”緊緊的聯係在一起。
史可法並非能臣,在南明的擁立之爭中,他和他所代表的東林黨敗給了馬世英。被排擠到抗清前線後,不懂變通,在“江北四鎮”之一的高傑被叛將殺害後,拒絕收其遺子,使高傑部在看不到希望後煙消雲散,失去了掌握這一支百戰軍隊共同防守揚州的最後機會。又因為不通軍事導致揚州迅速陷落,揚州百姓沒跑出來幾個,史可法被俘後做了英雄,求仁得仁,可倒黴的是揚州數十萬老百姓。
八:青詞大家、六奸之一的嚴嵩
能被《明史》列為有明以來的六大奸臣之一,嚴嵩也算是名留青史。現在也有為嚴嵩翻案的,其實明朝的內閣輔臣大多都差不多,他們代表的是文官集團的利益,隻要是能頂著皇帝幹的,哪怕被皇帝殺掉,名聲大概都不會太差,嚴嵩之所以被列為奸臣可能就是因為過於順服嘉靖皇帝,沒有很好的代表文官這個群體爭取利益,《明史》評價其“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其實就是恨鐵不成鋼,你是文官集團的代表怎麽總是皇帝說啥就是啥?你不是奸臣誰奸臣?
七:讀書種子方孝孺
曆史上唯一的一個被誅“十族”的方孝孺是個忠臣,他忠於建文帝,但他不是個能臣,他參與進去的建文帝智囊團隊最終幫助建文帝成功的丟掉了江山。方孝孺是帝師,在當時是儒家的代表,正是因為他是代表人物,所以朱棣在不能用之的情況下定下了殘酷的株連政策以震懾文官集團,姚廣孝說“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可見方孝孺當時的影響力。一直到嘉靖朝的時候,嘉靖給一批忠於建文帝的臣子平反,可方氏一族已基本死絕,可悲可歎。
六:剛直的異類官員海瑞
海瑞可是大大有名的清官,在民間和包青天齊名,海瑞從嘉靖皇帝到萬曆皇帝共為官三朝,生前最大的官也不過做到四品,在當時他是官場的另類,不過由於他的“剛直”太出名,導致連皇帝都拿他沒辦法,上書罵過幾次皇帝都還沒事,不光罵皇帝,他還懟首輔,徐階、張居正他都敢懟,懟了後人家還不好拿他開刀,因為他是唯一的被朝廷樹立的清廉和道德標杆。民間所謂的海瑞鬥嚴嵩是不靠譜的,海瑞的官職太小,他還沒資格和嚴閣老掰手腕。
海瑞是那種為心中的“道”可以不顧一切的人,據說他幾歲的女兒因為肚子餓拿了人家一個餅,結果被他活活的把女兒餓死。這個太不可取了,當然也許那個時代的讀書人都有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執念。但話說回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不能齊何談治國。
五:史上最後一位丞相胡惟庸
中國曆史上的最後一位丞相,也是讓明太祖朱元璋首開株連先河並興大獄的牛人,朱元璋勤政且喜好乾綱獨斷,在他的壓力下,丞相不好當,胡惟庸又沒有拋棄權力急流勇退的想法,那就隻能對著幹,胡惟庸的結局是判定謀反罪成立,然後被誅殺。因他引發的“胡惟庸案”不但跨度長達十多年,還株連了數萬人,明朝第一開國功臣李善長在胡惟庸都死了好多年後,還被牽連進此案,被朱元璋拉出來殺掉。
其實胡惟庸是否真有本事或想法謀反也是有爭議的,畢竟任誰在朱元璋這位強勢的開國皇帝眼皮子底下搞謀反都會心虛,軍隊和情報機構都是被朱元璋死死的握在手中,胡丞相拿什麽謀反?胡惟庸的命不是朱元璋的首要意圖,這個隻是附帶產物,丞相這個職位才是朱元璋的主要目的。胡惟庸死,丞相和君王並列的二維權力結構被終止,皇帝超高集權製出現。內閣製度出現,經過一定的演化後,這項製度沿用至今。
四:和諸葛亮肩並肩的劉基
劉基就是劉伯溫,是個在民間被神話的人物,說他“前知500年、後知500年”,在民間的說法是隻有諸葛亮和他有一比,其實劉伯溫用嚴格的儒家道德標準來判定是氣節有虧的,因為他做過元朝的官,還是主動跑到當時的元大都去考試的。輔助朱元璋後,劉伯溫的資曆和功勞都遠遠比不上李善長,所以明朝建立後他僅僅隻是封了個誠意伯。
劉伯溫名氣這麽大是因為明朝的文官集團需要在開國功臣中找一個標杆來吹捧,劉伯溫有兩條讓他被選中,其一,他不是被朱元璋主動殺掉的,沒有罪身,頌揚劉伯溫不會被皇家反對。其二,劉伯溫是正宗知識分子,中過進士,適合做文人的標杆。而在同時代比劉伯溫影響力大的多的李善長、胡惟庸等等,不是被判定謀反就是沒有正經出身(單指是否通過科考為官),所以劉伯溫就成為了最適合的能豎立成典型的人物。
三:“陽明心學”掌門人王守仁
即王陽明、陽明先生。是明朝少有的能出將入相的人物,以文官身份得軍功而封爵,在有明一朝都相當罕見。不過王陽明最大的曆史貢獻並非是幫助明武宗平定寧王之亂,而是他的學術思想影響廣泛。他所創立的“陽明心學”從中國本土傳出去後,在整個東亞、東南亞都有極高的影響力,擁者無數。在儒家學說的曆史上,王陽明的地位和孔子、孟子以及朱熹等並列,是高人中的高人。
二:力挽狂瀾的忠臣於謙
對於於謙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石灰吟”這首詩,他本人似乎也做到了詩中所表達的心意。“土木堡事變”後,於謙挺身而出,將大明朝硬生生的從潰敗中拉了回來。曾被瓦剌俘虜的明英宗複辟後為了合法性和打壓支持明代宗的文臣集團,必須殺掉於謙,或許明英宗知道於謙是忠於大明朝的,但政治無情,在明英宗心中,大明朝和自己是劃等號的,可於謙心中的“忠義”和明英宗心中的“忠義”顯然是兩碼事。
一:權勢滔天的張居正
張居正是有明三百年以來真正的權臣,其主政明朝時的改革也是曆史上最有名的三大變法之一(另外兩大變法是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雖然張居正的改革在他死後戛然而止,但前期的成就已經為陷入了嚴重財政危機的明朝續命成功。
張居正不是道德模範,他為了更好的掌控朝政,和皇宮中的李太後以及大太監馮保結成盟友,要知道,明朝的太監集團和文官集團一向是敵對屬性大於合作屬性的,內外勾結不但在皇帝看來是大忌,就連文官集團本身也是很厭惡的。如果不是張居正政績過硬,死後他的政敵隻要咬死他勾結閹人,在名聲上就能讓他遺臭無比。另外張居正不但受賄,而且私人生活相當奢侈淫欲,他本人的死因也有猜測是縱欲過度,不過這個是當時所有士大夫的通病,不能算是大問題。
張居正死後被清算的原因並非是變法完全失敗或有錯,而是萬曆皇帝對這位老師的行為極度厭惡,張居正以超高的要求規定萬曆皇帝的行為舉止,但自己卻沒有以身作則,這個是萬曆皇帝不能容忍的,張居正這個臣子可以過奢華的日子,卻要求皇帝勤儉節約做苦行僧,任誰都受不了。
以上是我選出來的明朝十大文臣,這些人選並非是按照官職高低和曆史貢獻高低來選出,而是按照在民間的名氣高低選出來,明朝二、三百年曆史,名臣無數,比如開國丞相李善長、修撰《永樂大典》的解縉、四朝閣老“三楊”、明孝宗時期的謝遷、李東陽、寫《天工開物》的宋應星、還有“西湖三傑”之一的張煌言等等都不差,每個人心目中的選擇對象或許都不一樣。
關於明朝名臣和明朝名臣於謙居官清廉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查看更多關於明朝名臣的詳細內容...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