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中文名稱: 範滂
字: 孟博
性別: 男
所屬年代: 漢代
生卒年: 137―169
相關事件: 第一次黨錮之禍 第二次黨錮之禍
相關人物: 李膺
生平簡介
範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厲清節,為州裏所服,舉孝廉、光祿四行。時冀州饑荒,盜賊群起,乃以滂為清詔使,案察之。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誌。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藏汙,望風解印綬去。其所舉奏,莫不厭塞眾議。遷光祿勳主事。是時陳蕃為光祿勳。滂執公議詣蕃,蕃不止之。滂懷恨,投版棄官而去。郭林宗聞而讓蕃曰:“若範孟博者,豈宜以公禮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無自取不尤之議也?”蕃乃謝焉。
複為太尉黃瓊所辟。後詔三府掾屬舉謠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權豪之黨二十餘人。尚書責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對曰:“臣之所舉,自非叨穢奸暴,深為民害,豈以汙簡劄哉?以會日迫促,故先舉所急,其未審者,方更察實。臣聞農夫去草,嘉禾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貳,甘受顯戮。”吏不能詰。滂觀時方艱,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資先聞其名,請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職嚴整疾惡其有行違孝悌不軌仁義者皆掃跡斥逐不與共朝顯薦異節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頌,公族子孫,而為鄉曲所棄。中常侍唐衡以頌請資,資用為吏。滂以非其人,寢而不召。資遷怒,捶書佐朱零。零仰曰:“範滂清栽,猶以利刃齒腐朽。今日寧受苔死,而滂不可違。”資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歸怨,乃指滂之所用,以為範黨。
後牢修誣言鉤黨,滂坐擊黃門北寺獄。獄吏謂曰:“凡坐擊者皆祭皋陶。”滂曰:“皋陶賢者,古之直臣。知滂無罪,將理之於帝;如其有罪,祭之何益?”眾人由此亦止。獄吏將加掠考,滂以同囚多嬰病,乃請先就格,遂與同郡袁忠爭受楚毒。桓帝使中常侍王甫以次辯詰。滂等皆三木囊頭,暴於階下。餘人在前,或對或否。滂、忠於後越次而進。王甫詰曰:“君為人臣,不惟忠國,而共造部黨,自相褒舉,評論朝廷,虛構無端,諸所謀結,並欲何為?皆以情對,不得隱飾。”滂對曰:“臣聞仲尼之言:u2018善之如不及,見惡如探湯。u2019欲使善善同其清,惡惡同其汙,謂王政之所願聞,不悟更以為黨。”
甫曰:“卿更相拔舉,迭為唇齒,有不合者,見則排斥,其意如何?”滂乃慷慨仰天曰:“古之循善,自求多福;今之循善,身陷大戮!身死之日,願埋滂於首陽山側,上不負皇天,下不愧夷、齊。” 甫憫然為之改容。乃得並解桎梏。
滂後事釋,南歸。
建寧二年,遂大誅黨人。詔下,急捕滂等。督郵吳道至縣,抱詔書,閉傳舍,伏床而泣。滂聞之,曰:“必為我也!”即自詣獄。縣令郭揖大驚,出解印綬,引與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為在此?”滂曰:“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利乎!”其母就與之訣,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養,滂從龍舒君歸黃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複求壽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辭。顧謂其子曰:“吾欲使汝為惡,則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行路聞之,莫不流涕,時年三十三。(《後漢書》)
譯文
範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從小就嚴格要求自己,有廉潔的節操、高尚的品質,被州裏的人所佩服,連續被舉薦為孝廉、光祿。當時冀州地區發生饑餓的災荒,各地的盜賊紛紛而起,於是讓範滂為清詔使,去冀州調查觀察。範滂領命後,登上馬車,拉起繩子,驅車前行,慷慨激昂,豪情大發,有澄清天下汙穢的誌向。到了冀州後,太守縣令自己知道貪汙受賄,做盡壞事,聽說範滂來了,都自動辭官而去。範滂舉奏的事情,沒有不使大家滿意的。
於是升遷為光祿勳主事。這時陳蕃擔任光祿勳。範滂拿著大家的意見去拜訪陳蕃,陳蕃卻不接見他。範滂心中覺得很遺憾,打算棄官而去。郭林宗聽說後,責備陳蕃說:“像範滂這樣的人才,難道應該用一般的禮節來要求他嗎?現在你成全他辭官的美名,豈不是自己選擇了沒有用優禮相待人才的非議嗎?陳蕃於是向範滂道歉。範滂不久又被太尉黃瓊舉薦。這時皇上下詔三府衙門的有關部門舉報反映官吏好壞的歌謠,範滂舉奏了二十多個刺史、二千石的權貴。尚書責備範滂彈劾的人太多,就疑心他公報私仇。範滂回答說:“我舉奏的人,都是貪汙刻薄殘暴的奸賊,是害人之人,難道我會為了自己的私利玷汙國事嗎?因為碰上規定的時間太急促了,所以我先舉奏最緊要的,那些來不及調查清楚的,以後在慢慢審清吧。我聽說農夫除掉雜草後,好的禾苗才會茂盛;忠臣除掉奸賊後,皇上的周圍才會變得幹淨。如果我的話有貳心,甘願受絞刑。”審問的官吏無話可說了。範滂看到當今的時勢正處於混亂的時候,知道自己沒有能力改變大局,於是又辭官而去。
太守宗資先聽說範滂美好的名聲,請求朝廷任命範滂為功曹,並處理政事。範滂上任後,痛恨那些壞人壞事。那些在行為上不孝順長輩、不尊敬兄長,不遵循仁義禮製要求的人,都不與他們交往。推薦品德特別高尚的人,使他們能夠顯貴,提拔貧寒之士,使他們能夠身居高位。範滂的外甥是西平的李頌,是達官貴人的子弟,被同鄉的人所不齒。中常侍唐衡向宗資先請求,宗資先任命他做了小官。範滂卻認為外甥李頌不是好人,就把這件事壓下來不辦理。宗資先十分生氣,把怒氣轉嫁到書童朱零的身上,鞭打朱零。朱零仰起頭說:“範滂是一個清廉公正,好像用鋒利的刀刃去鋸斷腐朽的東西。今天我寧願受鞭打而死,但範滂是無法改變他的想法的。” 宗資先隻好不了了之。郡中中等富裕的人,沒有一個不把怨恨的矛頭指向範滂的,他們竟然都指責範滂所任用的人,認為他們都是範滂的同黨。
以後牢修誣告朝中有人結黨營私,於是範滂因為受牽連被捕,關在黃門北寺監獄。範滂以後被釋放了,回到家中。
建寧二年,朝廷大肆誅殺勾黨之人。詔書下來後,立即逮捕範滂等人。督郵吳道到了縣裏後,抱著詔書,自己關在旅館中,伏在床上哭泣。範滂聽說這件事後,說:“這一定是因為我!”於是自己立刻趕到監獄。縣令郭揖十分吃驚,拿出官印,想要拉著範滂和他一起逃走。郭揖說:“天下這麽大,你何必還要在這裏不走呢?” 範滂說:“我死了災禍就可以平息了,怎麽敢因為我的事連累你們呢,又使的我的老母親流離他鄉!”他的母親走近他和他分別,範滂告訴母親說“弟弟仲博是一個孝敬的人,他完全可以贍養你們,我跟隨先父去了,是死得其所的。隻是希望母親大人要割舍這難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傷了。”他的母親說:“你現在可以和前輩李杜齊名了,死了又有什麽遺憾呢!既然有了美好的名聲,又要追求長壽,好事是很難兼得的!” 範滂跪下來接受母親的教誨,再三拜別而去。他回頭對兒子說:u2018我想要讓你成為壞人,但是惡事不可以做。讓你成為好人,但是我沒有做不好的事。”經過的人聽見了,沒有人不感動的留下眼淚,這一年範滂三十三歲。
黨錮之獄
範滂進監獄
漢靈帝剛即位的時候,竇太後臨朝,封她父親竇武為大將軍,陳蕃為太尉。竇武和陳蕃是支持名士一派的。他們把原來受到終身禁錮的李膺、杜密又召回來做官。
陳蕃對竇武說:“不消滅宦官,沒法使天下太平。我已經是快八十的老人了,還貪圖什麽?我留在這裏,隻是想為朝廷除害,幫助將軍立功。”
竇武本來就有這個意思。兩人一商量,就由竇武向竇太後提出,要求消滅宦官。可是竇太後跟漢桓帝一樣相信宦官,怎麽也下不了這個決心。
陳蕃又向竇太後上奏章,舉出宦官侯覽、曹節、王甫等幾個人的種種罪惡。竇太後仍舊把奏章擱在一邊不理。
這一來,倒是打草驚了蛇。曹節、王甫來個先下手為強。他們先從竇太後那裏搶了玉璽和印綬,把竇太後軟禁起來;又用靈帝的名義,宣布竇武、陳蕃謀反,把他們殺了。
這樣一來,宦官又掌了權,凡是竇武、陳蕃提拔的人統統被撤職。
李膺、杜密被撤職回到家鄉,一些名士、太學生,更加推崇他們,也更痛恨宦官。宦官也把他們看作死對頭,找機會陷害他們。
有個名士張儉,曾經告發過宦官侯覽,侯覽一心想報複。正好張儉家趕走了一個仆人。侯覽利用那個仆人,誣告張儉跟同鄉二十四個人結成一黨,誹謗朝廷,企圖造反。
宦官曹節抓住這個機會,吩咐他的心腹上奏章,要求漢靈帝再一次下令逮捕黨人。
漢靈帝才十四歲,根本不懂得什麽是黨人。他問曹節:
“為什麽要殺他們,他們有什麽罪?”
曹節指手畫腳把黨人怎樣可怕,怎樣想推翻朝廷,圖謀造反,亂編了一通。
漢靈帝當然相信了他們,連忙下令逮捕黨人。
逮捕令一下,各州各郡又騷動起來。有人得到消息,忙去報告李膺。李膺坦然說:“我一逃,反而害了別人。再說,我年紀已經六十了,死活由他去,還逃什麽!”
他就自己進了監獄,被拷打死了。杜密知道免不了一死,也自殺了。
汝南郡的督郵奉命到征羌(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區)捉拿範滂。到了征羌的驛舍裏,他關上門,抱著詔書伏在床上直哭。驛舍裏的人聽到哭聲,弄不清是怎麽回事。
消息傳到範滂那裏,範滂說:“我知道督郵一定是為了不願意抓我才哭的。”
他就親自跑到縣裏去投案。縣令郭揖也是個正直人,他見範滂來了,嚇了一大跳。他說:“天下這麽大,哪兒不能去,您到這兒來幹什麽?”
他打算交出了官印,跟範滂一起逃走。
範滂感激郭揖,他說:“不用了。我死了,朝廷也許能把抓黨人的事停下來。我怎麽能連累您。再說,我母親已經老了,我一逃,不是還連累她嗎?”
縣令沒有法子,隻好把範滂收在監獄裏,並且派人通知範滂的老母親和他的兒子跟範滂來見麵。
範母帶著孫兒隨著公差到監獄來探望範滂。範滂安慰她說:“我死了以後,還有弟弟會撫養您。您不要過分傷心。”範母說:“你能和李、杜(指李膺、杜密)兩位一樣留下好名聲,我已經夠滿意了。你也用不著難過。”
範滂跪著聽他母親說完,回過頭來對他的兒子說:“我要叫你做壞事吧,可是壞事畢竟是不該做的;我要叫你做好事吧,可是我一生沒有做壞事,卻落得這步田地。”
旁邊的人聽了,都禁不住流下了眼淚。
像李膺、範滂這樣被殺的一共有一百多人;還有六七百個在全國有聲望的,或者跟宦官有一點怨仇的,都被宦官誣指為黨人,遭到逮捕,不是被殺,就是充軍,至少也是禁錮終身。
隻有那個宦官侯覽的對頭張儉,卻逃過了官府搜捕。他到處躲藏,許多人情願冒著生命危險收留他。等到官府得到消息來抓他的時候,他又躲到別處去。於是,凡是收留過他的人家都遭了禍,輕的下監獄,重的被殺,甚至整個郡縣遭到災殃。
經過這兩次“黨錮之禍”,朝廷裏的比較耿直的官員遭到沉重打擊,大小官職差不多都由宦官和他們的門徒包下了。
來源:《中華上下五千年》(曹餘章 著)
相關成語
攬轡澄清(lǎn pèi chéng qīng )
典源
古文
《後漢書·黨錮傳·範滂》:“時冀州饑荒,盜賊群起,乃以滂為清詔使,案察之。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誌。”
白話
東漢時期,冀州發生饑荒,那些貪官汙吏們照樣過著糜爛的奢侈生活,對災民不聞不問,饑民們紛紛起來造反。朝廷派範滂為清詔使前去考察情況。他接到命令感到責任重大,臨行時他在馬上手執韁繩對隨從說:“一定要查明真相,澄清天下。”
? ? ? ?釋義
攬轡:拉住馬韁;澄清:平治天下。表示刷新政治,澄清天下的抱負。也比喻人在負責一件工作之始,即立誌要刷新這件工作,把它做好。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