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腳一熱就癢(為啥一到冬天,就渾身瘙癢難耐?困擾無數人,具體原因究竟是什麽)
最近這段時間,南方的天氣開始暖了起來,很多人開始感覺到皮膚瘙癢,在一個舒爽的熱水澡後,突然感覺身上越來越癢;在太陽下稍微站一會兒,背上手上腳上就感覺細針在紮一樣;稍微運動一下,出了點汗,也感覺癢;甚至稍微隻要一急躁,身體就開始癢......
每到這個時候,你就感覺自己成為了不能暴露於陽光下的德古拉,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
皮脂膜變薄,無法提供有效防護這可能是有兩種情況,我們要知道,皮膚表麵是人體與外界接觸的第一道屏障,而我們的皮膚表麵,有一層特別的膜,叫皮脂膜,是由皮脂腺裏分泌出來的油脂、角質細胞產生的脂質、汗腺裏分泌出來的汗液和脫落的角質細胞經過低溫乳化而形成的,它被稱為天然保濕膜。
這層膜對人體非常重要,它具有以下作用:
1、它能有效鎖住水分,防止皮膚水分的過渡蒸發,並能防止外界水分及某些物質大量透入;可以有效滋潤皮膚,讓皮膚保持潤滑和滋養,從而使皮膚柔韌、滑潤、富有光澤;
2、皮脂膜中的水分可使皮膚保持一定的濕潤,防止幹裂;皮脂膜中的一些遊離脂肪酸能夠抑製某些致病性微生物的生長,對皮膚有自我淨化作用;
3、皮脂膜的pH值呈弱酸性,對堿性物質對皮膚的侵害起緩衝作用,稱為堿中和作用。
到了冬天,正常情況下,皮膚表層的皮脂膜可以防止體內水分丟失。然而冬季隨著外界氣溫的變化人的機體為防止身體熱量散失皮膚及皮下小血管就收縮,皮膚的防禦功能下降,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與排泄也隨之減少,皮脂膜會“變薄”,脂質成分的數量和組成比例發生變化時,就會影響皮脂膜的屏障效果。
這樣皮膚就幹燥與脫屑,再加上氣候寒冷空氣幹燥,在這些刺激因素的作用下,皮膚末梢神經發生異常興奮,從而產生了瘙癢感。
另外,冬天人們洗澡換衣服的次數減少了,這樣皮膚和內衣上汙垢就會增多也會影響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和排泄功能。此外冬天裏穿毛線衣或者保暖衣也會會刺激皮膚,多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也會引起皮膚發癢。
這種情況一般多出現在老年人身上,因為皮脂腺分泌油脂的量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使皮膚出現褶皺,更容易幹燥、脫皮。另一方麵,冬季氣候幹燥,人體內的水分流失加劇,老年人的末梢血液循環速度會變慢。
需要說明的是, 在冬天裏用水打濕皮膚的方式來“補水”是得不償失的。水汽蒸發的同時不僅會帶走皮膚本身的水分,這個過程中散失的熱量還可能導致皮膚凍傷開裂。
所以頻繁地洗手洗臉並不能讓人變得滋潤水靈,隻會讓人慢慢地裂開,你隻會感覺更癢。
另外,皮脂膜的pH值呈弱酸性,在冬天,長時間地用熱水洗澡、使用強力去油的堿性肥皂或者沐浴乳,就反而會破壞皮膚表層的鎖水和保護能力。讓本就稀薄的皮脂膜雪上加霜,加重了瘙癢的程度。
如何破解這種瘙癢呢,就是要讓身體保持水分,比如一個月不洗澡,保證油到癢除,或者擦身體乳等等。
膽堿能性神經發生衝動在我們的人體,存在膽堿能性神經,它的功能主要包括支配汗腺的分泌神經和骨骼肌的血管舒張神經、全部副交感神經的節前纖維和節後纖維、全部交感神經的節前纖維、極少數交感神經的節後纖維、軀體運動神經屬膽堿能神經。
因為運動、攝入熱的食物或飲料、出汗或情緒激動等使膽堿能性神經發生衝動,釋放出乙酰膽堿,按道理來說,免疫係統是不會管乙酰膽堿的,因為它屬於一種神經遞質,也就是在神經與神經之間傳遞信息的,比如當你熱的時候,副交感神經接收到指令要去讓汗腺分泌汗水的時候,它也出現了。
而一些人身體裏的免疫大軍,天生脆弱敏感,對乙酰膽堿的出現會感到排斥,從而讓人有針刺、劇癢感,除此之外,它還可在軀幹和肢體近端皮膚(腋、掌蹠除外)出現紅色的、2毫米左右的風團,這種風團是速來速去不留痕跡。
這一般出現在青少年身上,這些人身上的膽堿能性神經非常脆弱,一點點小事情都可能刺激到它釋放出乙酰膽堿,比如喝酒、受熱、情緒激動、用力等都會加重皮膚血管擴張,讓膽堿能性神經發生衝動,橡皮手套、染發劑、加香料的肥皂和洗滌劑、化纖和羊毛服裝等,也可能刺激到膽堿能性神經。
有時候你吃魚蝦海鮮,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劑、酵母菌等人工劑的罐頭、醃臘食品、飲料、過於酸辣等有刺激性的食物都可能刺激到它。
如果想要避免刺激到膽堿能性神經,那你就要保持清淡飲食,讓身體涼爽,避免出汗,做到清風徐來,水波不行。
總而言之,導致冬季皮膚輕度瘙癢的因素可能很多,但這種症狀本身問題不大——隻要你能忍住不撓。如果說你實在忍受不了,最好還是去求醫問藥。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