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權威,專業,及時,全麵,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摘要

事件:2025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代表國務院,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

一、主要經濟目標設定更務實,相關指標設計討論充分

主要經濟目標設定更加“務實”,對相關指標設計討論充分。2025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5%左右,“既是穩就業、防風險、惠民生的需要,也有經濟增長潛力和有利條件支撐”;報告也提出“實現這些目標很不容易,必須付出艱苦努力”。基於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政策部署更加靈活,報告指出將“根據形勢變化動態調整政策,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執行層麵注重“加強上下聯動、橫向協作”。

對可能遇到的困難與挑戰,報告表述清醒客觀,特別提及關稅、內需和執行層麵問題。報告指出“多邊貿易體製受阻,關稅壁壘增多“等問題。內部發展方麵,報告梳理三大矛盾:需求端“有效需求不足”的結構性問題,供給端 “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賬款拖欠問題仍較突出”,民生領域“群眾就業增收麵臨壓力”等。同時,報告特別提及“一些地方基層財政困難”,也直指“一些工作協調配合不夠,有的政策落地偏慢、效果不及預期”等短板。

二、政策部署新增強調注重目標引領、提升實施效能等

“打好政策組合拳”,更加注重目標引領,提升實施效能。2025政策基調延續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基調,強調“係統集成、協同配合,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根據形勢變化動態調整政策,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在此基礎上,報告新增提出“提升政策目標、工具、時機、力度、節奏的匹配度”,“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

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合計增加2.9萬億元。2025年赤字率突破3%、擬按4%左右安排;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擬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地方新增專項債擬安排4.4萬億元、比上年增加5000億元,重點用於投資、土地收儲和收購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業賬款等。

報告延續 適度寬鬆 貨幣政策基調,明確保留 適時降準降息 政策選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突出“優化和創新”,“更大力度促進樓市股市健康發展,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提振消費以及民營、小微企業等的支持”;貨幣政策新增“完善利率形成和傳導機製”;“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降”也體現出更強的政策導向性。

三、擴內需成為第一要務,更加關注居民資產負債表

擴內需與惠民生政策結合,成為第一要務。擴內需、促消費政策實施聚焦二個維度:一是就業保障築基,“更大力度穩定和擴大就業”並采取“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和穩定就業”策略。二是消費結構優化升級,“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服務消費“擴大健康、養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務供給”並“落實和優化休假製度”。

政策高度重視民營經濟在創新驅動、消費提振、就業促進等方麵的積極效能。本次政府工作報告再度從多方麵嗬護民營經濟,包括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加力推進清理拖欠企業賬款工作,深化政企常態化溝通交流,開展規範涉企執法專項行動,優化和創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以加大對民營、小微企業等的支持等。

政策更加關注資產負債表問題,再提“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需求端因城施策調減限製性措施,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供給端,強調合理控製新增房地產用地供應,提出完善住房建設標準規範。債務化解方麵,強調“在發展中化債、在化債中發展”;新增“動態調整債務高風險地區名單,支持打開新的投資空間”。

風險提示

風險提示:外部形勢變化,地緣政治緊張。

報告正文

一、不一樣的“5%”——2025年全國“兩會”精神學習

(一)經濟目標設定更“務實”,相關安排討論充分

主要經濟目標設定更加“務實”,對相關指標設計討論充分。2025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5%左右,與2024年持平。經濟目標增速設定持平的背後“既是穩就業、防風險、惠民生的需要,也有經濟增長潛力和有利條件支撐,並與中長期發展目標相銜接”。同時,報告也提出“實現這些目標很不容易,必須付出艱苦努力”。基於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政策部署更加靈活,報告指出將“根據形勢變化動態調整政策,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執行層麵注重“加強上下聯動、橫向協作”,“注重傾聽市場聲音”。

對可能遇到的困難與挑戰,報告表述清醒客觀,特別提及關稅、內需和執行層麵問題。外部環境方麵,報告指出“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加劇,多邊貿易體製受阻,關稅壁壘增多“,”地緣政治緊張因素依然較多”等現實問題。內部發展方麵,報告細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判斷,係統梳理三大矛盾:需求端“有效需求不足,特別是消費不振”的結構性問題,供給端“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賬款拖欠問題仍較突出”,民生領域“群眾就業增收麵臨壓力“,”民生領域存在短板“的雙重挑戰。同時,報告特別提及政策執行效能問題,既關注“一些地方基層財政困難”等客觀製約,也直指“一些工作協調配合不夠,有的政策落地偏慢、效果不及預期”等短板。

(二)積極宏觀政策,注重目標引領、提升實施效能

“打好政策組合拳”,更加注重目標引領,提升實施效能。2025政策基調延續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基調,強調“係統集成、協同配合,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根據形勢變化動態調整政策,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在此基礎上,新增提出“提升政策目標、工具、時機、力度、節奏的匹配度” ,“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

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合計增加2.9萬億元。“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指引下,2025年赤字率突破3%、擬按4%左右安排,赤字規模5.6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6萬億元。同時,2025年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擬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地方新增專項債擬安排4.4萬億元、比上年增加5000億元,重點用於投資建設、土地收儲和收購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業賬款等。不考慮一次性調增的2萬億元置換債額度,2025年合計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11.86萬億元、比2024年增加2.9萬億元。

報告延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 適度寬鬆 貨幣政策基調,明確保留 適時降準降息 政策選項。具體呈現三大變化:其一,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突出“優化和創新”,“更大力度促進樓市股市健康發展,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提振消費以及民營、小微企業等的支持”;其二,報告更加關注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刪除 防範資金空轉 表述,新增“完善利率形成和傳導機製”要求;其三,將社會融資成本目標從“穩中有降”調整為“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降”,體現更強的政策導向性。這些調整標誌著貨幣政策在保持連續性的同時,更注重精準施策與傳導實效。

報告專項部署地方中小金融機構改革,或與 拓展中央銀行宏觀審慎與金融穩定功能 相聯係。在提出大型商業銀行注資方案的同時,報告係統構建中小機構風險化解機製:“一體推進地方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處置和轉型發展,綜合采取補充資本金、兼並重組、市場退出等方式分類化解風險”;“充實存款保險基金、金融穩定保障基金等化險資源“,”完善應對外部風險衝擊預案,有效維護金融安全穩定”。

(三)擴內需成為第一要務,更加關注居民資產負債表

擴內需與惠民生政策結合,成為第一要務,報告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擺在工作任務的首要。政策希望通過更穩定的內需來對衝外部風險,指出“促進消費和投資更好結合,加快補上內需特別是消費短板,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 。

政策實施聚焦二個維度:

一是就業保障築基。報告指出“更大力度穩定和擴大就業”,並采取“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和穩定就業,統籌好新技術應用和崗位轉換,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的策略。同時,報告指出 完善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製 ,配合更大力度的就業政策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民生兜底方麵,報告提出 製定促進生育政策,發放育兒補貼 及 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 。

二是消費結構優化升級。商品消費領域“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服務消費“從放寬準入、減少限製、優化監管等方麵入手,擴大健康、養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務供給”,並“落實和優化休假製度,釋放文化、旅遊、體育等消費潛力”。新型消費著力“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加快數字、綠色、智能等新型消費發展。落實和優化休假製度,釋放文化、旅遊、體育等消費潛力” 。

政策高度重視民營經濟在創新驅動、消費提振、就業促進等方麵的積極效能。2025年初以來,政策對民營經濟支持即持續加碼。2月下旬民營經濟座談會後,多部委發文、表態,從優化營商環境,放寬市場準入,加大融資支持力度等方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本次政府工作報告再度從多方麵嗬護民營經濟,提出“促進平台經濟規範健康發展,更好發揮其在促創新、擴消費、穩就業等方麵的積極作用”。同時,報告亦提及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加力推進清理拖欠企業賬款工作,深化政企常態化溝通交流,開展規範涉企執法專項行動,加大對民營、小微企業金融支持等方麵。

政策更加關注資產負債表問題,再提“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報告繼續強調“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需求端,因城施策調減限製性措施,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充分釋放住房需求;供給端,強調合理控製新增房地產用地供應,調增地方新增專項債額度用於推進收購存量商品房等;同時也提出完善住房建設標準規範。債務化解方麵,報告重點強調地方要“在發展中化債、在化債中發展”。報告新增強調“動態調整債務高風險地區名單,支持打開新的投資空間”,或指向部分地方隱性債務問題對其投資掣肘減輕。

“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雙碳目標有所強化。一是能效目標升級,將2024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5%左右”提升至“降低3%左右”,加速追趕“十四五”規劃總體目標;二是新能源布局深化,報告提出“加快建設“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發展海上風電,統籌就地消納和外送通道建設”等;三是煤電定位轉型,政策表述從2024年強調“發揮煤炭、煤電兜底作用,確保經濟社會發展用能需求”轉為實施“開展煤電低碳化改造試點示範”。

報告再提穩住股市,並強化改革導向。一是機製建設維度,通過“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製建設”,構建市場穩定器;二是製度優化維度,“改革優化股票發行上市和並購重組製度”,同步“加快多層次債券市場發展”拓展融資渠道;三是政策協同維度,以上改革措施在穩定股市運行的同時,通過改善企業融資環境、豐富居民財富管理工具,為微觀主體資產負債表修複創造基礎條件。

風險提示

1、外部形勢變化。關稅壁壘增多,衝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2、地緣政治緊張。地緣政治緊張因素依然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