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怪坦克戰(古怪什麽意思)
95式輕型坦克
在談到二戰武器曆史時,日本坦克一直是被嘲笑的對象。在蘇聯、德國、美國的強大坦克麵前,日本的坦克不僅個頭小、火力弱,而且裝甲特別薄,被認為是“紙糊的坦克”。
二戰時日本坦克真的很差嗎?事實上,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日本坦克的快速進擊還一度引發了美英軍隊的恐慌。而且最具威脅的,而是一般軍迷看不上的日本輕型坦克——95式。
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呂宋島林加延灣登陸。部署在菲律賓的美軍坦克部隊,與來襲的日軍坦克展開了兩國第一次坦克交戰。
戰爭爆發時,駐菲美軍一共擁有兩個坦克營——第192坦克營和第194坦克營,每個營均裝備了54輛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和23輛半履帶車。
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於1941年3月開始投產,坦克全重15噸,發動機為220馬力,公路最大速度為58公裏/小時,最大行程為160公裏。武器為37毫米坦克炮(500米穿甲能力可達50-60毫米)和3挺7.62毫米機槍。M3“斯圖亞特”作為輕型坦克來說裝甲相當厚,車體前裝甲厚38-44毫米,炮塔前端厚51毫米,炮塔側麵也有38毫米,最薄弱的車體側後則為25毫米。
95式輕型坦克
然而,駐菲美軍坦克部隊第一次遭遇日軍坦克,卻被打得落花流水。12月22日,美軍第192坦克營在掩護主力撤往巴丹半島時,接到總指揮官溫賴特少將的命令,要求該營立刻迎擊在附近出現的日軍機械化部隊。該營的一個坦克排(指揮官本·莫蘭中尉,共5輛M3“斯圖亞特”)在達莫提茨附近,與日軍第四戰車聯隊的95式輕型坦克遭遇。
美軍坦克發現日軍坦克後,立刻離開公路試圖隱蔽,但領頭坦克首先被擊中並起火(本ⷨ먘及乘員被俘)。美軍其他四輛坦克也先後被日軍95式坦克擊傷,但這幾輛坦克均成功逃跑,不過在撤退過程中被日本飛機發現,全部被炸毀。
日軍繳獲的M3“斯圖亞特”
美日第一次坦克交戰,95式輕型坦克取得了開局勝利。然而一周後,雙方又發生了第二次坦克遭遇戰,戰局截然相反。
1942年1月1日,美軍另一支坦克部隊——第194坦克營,也與日軍第四戰車聯隊遭遇。此前,該營的部隊曾遭遇日本步兵,在反坦克炮攻擊下受到一定損失。但是在1月1日當天,第194坦克營在聖費爾南多附近建立伏擊陣地,並遇到了發起攻擊的日軍89式中型坦克。
89式中型坦克
日軍投入了5輛89式中型坦克,試圖搶占交通樞紐以阻截向巴丹撤退的美菲軍隊。日軍坦克在進攻中完全沒進行偵察,貿然進入了194坦克營的預設伏擊圈內。日軍5輛89式很快就被全部擊毀。
日軍的89式坦克,雖然號稱“中型坦克”,但實際上隻有12.8噸重,比M3“斯圖亞特”還輕,也也算是日軍坦克的一個奇葩。89式擁有57毫米短管炮(500米穿甲能力為20毫米),最大速度隻有26公裏/小時(不到“斯圖亞特”的一半),裝甲的最大厚度更是隻有17毫米,在1941年的戰場上近乎於笑話,甚至連大口徑機槍都無法防禦。在後來的巴丹戰役中,89式又多次在坦克戰中輸給M3“斯圖亞特”。
相比之下,倒是日軍95式輕型坦克在菲律賓戰役表現得比較好。
在諾門罕戰場的95式輕型坦克
日軍95式輕型坦克,於1936年開始生產,到1943年一共生產了2300輛,是日軍在二戰中數量最多的坦克。整體來說,95式輕型坦克在1941年仍算得上性能良好的裝甲戰車。
95式輕型坦克的一個較大優勢是采用了柴油發動機,中彈後不易起火燃燒,而美軍坦克基本仍是汽油發動機。95式坦克全重隻有7.4噸,發動機功率為120馬力,最大公路速度可達45公裏/小時,最大行程為209公裏。45公裏/小時這個速度在1930年代是相當不錯的,晚五年問世的M3“斯圖亞特”也僅僅是略勝一籌。
95式的缺點非常明顯,為了保證機動性采用了非常薄弱的裝甲,裝甲厚度隻有6-12毫米,隻能勉強防禦輕武器。不過,95式的37毫米主炮性能還不錯,長度達46倍口徑,據稱可擊穿45毫米厚裝甲。坦克的炮塔位置偏左,有“歪把機槍”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