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集政簡曆(蔣集政:走馬觀花“三正”街)

作者:西贡区 来源:昆明市 浏览: 【】 发布时间:2025-07-04 14:20:04 评论数:

“三正”街是我的杜撰。所謂“三正”街,其實是指都正街、高正街、縣正街的合稱。三條街都位於天心公園的西側,蔡鍔南路以東,人民西路以南。從某種意義上說,南北走向的都正街與高正街其實是一條街,以東西走向的縣正街為節點,形成一個“T”字形的街區,成為一個整體。不過,從行政區劃來分,都正街屬於芙蓉區管轄,縣正街、高正街屬於天心區管轄。

蔣集政簡曆(蔣集政:走馬觀花“三正”街)

自2013年芙蓉區對都正街實施有機改造以來,或陪同上級領導調研視察,或陪同外地同行、朋友參觀考察,已記不清到過“三正”街多少次了。調研視察也好,參觀考察也罷,雖然每次都有人陪同講解,但不過是來去匆匆、走馬觀花,並沒有深入了解品味,更不用說感悟體會了。但去的次數多了,不免留下一些印象,生發一些感慨。

——短街窄巷是否深藏厚重曆史文化底蘊?

(都正街夜景。星辰拍客 張衛/攝)

都正街、高正街、縣正街都是短街、小街。最長的都正街全長不過314米,以東池為界,往南便是高正街,高正街不及都正街的一半長,最短的縣正街更是不足100米,三條街加起來不到600米,是,名副其實的“袖珍街”。但這不足600米的街道,卻藏匿著一座都司衙門、一座縣署衙門,還有一條據傳是通往縣衙的便道,可見這小小的街區當年是何等的“風水寶地”。

都正街,因清初都司衙署所在而得名;縣正街,即為舊時位於善化縣衙前故名。不過,高正街為當時通往縣衙的便道,卻是非富即貴者才可通行,無異於“走後門”,名曰“高正”,封建政權的價值取向由此可見一斑。

此處不僅是“風水寶地”,更重要的是悠久的曆史文化傳承。從人民西路進入都正街大門,回頭觀看,牌樓上一副對聯,上聯:飲水能歌桃花古井桃花扇;下聯:望瀛可接第一仙人第一台;橫批:天下都正。乃唐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所書,給人以文風撲麵、底蘊深厚的韻味。再行走於老街裏弄,麻石街,青磚牆,雕花門窗,黛頂白壁封火牆,巷道幽深,古樹翠竹,綠葉藤蔓,還有淡淡的日光映照在斑駁的老牆上,仿佛述說著歲月的滄桑,交匯成一幅寧靜古樸的畫卷。

“三正”街是眾多文物的展現地。街內,曾有號稱長沙文化地標的古城南書院和文昌閣,城南書院駐紮此地近80個春秋,是湖南巡撫楊錫紱於乾隆十年(1745年)創建的,設有齋舍、講堂、文廟、禦書樓、朱張兩先賢祠等。還有被稱為“定湘王廟”的善化縣城隍廟,紀念湘菜祖師爺的詹王宮,以及傳承湖湘文化和梨園風采的桃花井等,還有毛澤東同誌早期革命活動紀念地修業學校……小小地塊,濃縮了老長沙的文脈精華。

“三正”街兩旁,縱向延伸著許多小巷,每一條街巷的名字都令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蘊。比如清香留巷、鐵鋪巷、香鋪巷、馬楚巷、詹王宮巷、和樂街、張家巷、錦雲裏、善化垸、貢院巷等。如果來此遊曆時間充裕,不妨從這些小巷開始,按照巷名去尋找那豐富的文學韻味和悠久曆史。

從清香留巷走進去不遠,便有一條支巷通向北邊,支巷盡頭立有一塊石匾——“桃花井”,落款是“歐陽詢書”。據清光緒《善化縣誌》載:“桃花井,織機巷尾,都司署右。”桃花井是舊時戲劇班子匯集之地。民國時期,戲劇界名人徐辛園組織“禦園”在桃花井巷內安營紮寨,每到黃昏初夜,巷內穿長袍馬褂的戲迷和票友便川流不息。而自帶香氣的清香留巷曾公館雲集,每逢初夏,池塘裏的大片荷花與私家園林中的奇花異草飄散縷縷幽香,“清香留”由此得名。

以巷口汪鴻泰鐵鋪得名的鐵鋪巷,鐵鋪老板汪鴻泰當年主要做軍隊的生意,如修理兵器、釘馬掌等,同時也打製一些鋤頭、籬笆等民用品。由於這家鐵鋪生意廣,名氣大,最後就成了這條巷子的名字。

長不過45米、寬僅2米的香鋪巷,位於都正街南段東側,巷子東端北側有一條支巷直通北邊四條巷,因小巷有多家香鋪而得名。

因五代十國時期南楚的開國君主為馬殷,楚國因此被史學家稱為“馬楚”。馬殷在位期間采取“上奉天子,下奉士民”策略,對外不興兵戈,保境安民,對內發展農業生產,減輕百姓賦稅。他發明“貨幣戰爭”,天下錢財大量流入楚國國庫,楚國經濟在這一時期得以繁榮。人們以“馬楚巷”為之紀念。

位於都正街、高正街、縣正街的交界處的東池,為唐貞元十八年(802年)潭州刺史兼湖南觀察使楊憑所建,初為潭州官府宴客觀遊場所。楊憑常在此盛宴賓客,駐彩旗,動蘭橈,泛舟而遊。唐代文學家符載著有散文《長沙東池記》,記錄下當時盛況:右有青蓮梵宇,岩岩萬構,朱甍寶刹,錯落青畫;左有灌木叢林,陰藹芊眠,不究幽深,四時蒼然。不過,走進東池大門,向裏麵看去,已全然沒有古時那一片繁華盛景。

文化最重要的是傳承。再悠久的曆史,再厚重的文化,如果沒有傳承,將湮滅在曆史長河中。可喜的是,我們看到了都正街劇場,原為長沙第三機械廠的老廠房,是長沙市不可移動文物點。在保留原建築特色的前提下,這處廠房被改造為都正街劇場,每年演出京劇、湘劇、花鼓戲百餘場。

我們還看到了經營書籍的無為書店,看到了以劇本創作為主的長巷裏劇本推理館,看到了以設計創新為目標的麥麒小院等文化藝術場地。麥麒宣言:“專注做些自己喜歡的東西/探索生活之境/以獨特的設計/詮釋新的藝術靈感”……

——市井氣息是否才是過往歲月煙火傳承?

(長沙網紅打卡地——“盟重燒烤店”。星辰拍客 東東/攝)

“東牌樓,西牌樓,紅牌樓,木牌樓,東西紅木四牌樓,樓前走馬;南正街,北正街,縣正街,府正街,南北縣府都正街,街上登龍。”這是以前長沙人喜歡吟唱的一首歌謠,生動描寫了當時長沙街巷的熱鬧情景。而位於都正街北大門,牌樓上有“都正街”三個大字的大門兩側,鐫刻著一副對聯:塵封一頁神遊湘楚烏衣巷;回味千年夢繞長沙美食街。可見舊時都正街的繁華。

紀念湘菜祖師爺的詹王宮更是長沙商業特別是餐飲業繁華的象征。當年,廚師但凡入行學廚藝,皆要來詹王宮燒香拜祖。每年農曆八月十三,全城大廚雲集於此舉行祭拜典禮,各家都要拿出看家本領擺流水席,一時香飄數裏,盛況空前。上世紀40年代,長沙叫得響牌子的飯店,裏麵的大廚大多住在詹王宮巷,其中有為毛主席做飯的石蔭祥和湘菜大廚陳福彥。許多老居民還記得,國慶10周年時,石蔭祥、陳福彥和一位同住詹王宮的李姓大廚,一起到人民大會堂掌勺,轟動了長沙餐飲業。

2013年,首先是芙蓉區對都正街實施有機更新改造,接著天心區按照都正街的改造風格對高正街、縣正街進行有機更新改造。三條街修繕改造開放後,不但保留了老長沙的原風原貌,還原了老長沙的商業,留下了盈盈市井氣息,重現了當時“人煙繁密、商業繁華”的景象,更是過濾了曾經的衙署官氣,融合了新長沙人的審美風格,一些新式餐飲店與文創店的加入,傳統與新穎同存,讓濃鬱的曆史韻味更能讓年輕一輩所接受,讓這裏有了現代活力。

“三正”街上最多的是酒館、茶樓,各式各樣的餐飲店,讓這裏成為吃貨們的美食天地。而一些酒館、茶樓的招牌、對聯,充滿了市井氣、煙火味。如“桃花居酒館”門楣上掛著這樣的招牌:“十兩相思二兩愁/好酒美食逍遙遊/客官撩我”;“南狸酒鋪”門口掛著這樣一副對聯:“琴棋書畫詩酒歌,柴米油鹽醬醋茶”;在名為“下崗牌臭豆腐”店的門楣上寫著這樣的招牌:“做不得雞/做不得鴨/炸點臭幹子賺飯恰”;而在“醉香閣監茶院”,門口的對聯則很耐人尋味:“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須花”……

位於“東池”南側的“盟重燒烤店”,是長沙網紅打卡地。2020年5月的一個周末,在長沙掛職工作的彭楠副市長獨自漫遊“三正”街,想到“盟重”烤串,沒想到烤串的人排著長隊,詢問門口接待員,需要等待一個半小時,他隻好放棄。我知道後,在8月休假期間,經預訂,陪彭楠副市長烤串一回,發現“盟重”的生意實在火爆。

不到百米的縣正街,一不小心就會錯過很多美食。“周記粉店”的一碗米粉,詮釋著老長沙的曆史風味。這家老字號,店裏銷量最多的當屬原湯牛肉粉。現在,不少人慕名而來就是因為這一碗米粉,因為“這個味”。“陽意子”也是長沙地道的老口味,“陽意子”在長沙話裏就是喜歡玩名堂搞花樣的意思,而“陽意子”對“長沙味道”有著特別執著的情懷。

而位於高正街的“東安雞館”讓我倍感親切。“東安雞”又名“東安子雞”,為永州名菜,是我們永州人最喜歡的菜肴之一。因用“未成年東安母雞”烹製而成,故名。相傳,“東安雞”最早在出現於唐代開元年間,清末民初時被引入長沙,經湘軍將領席寶田、民國將領唐生智(均為東安人)等官宦食客的張揚,逐漸成為酒宴名肴,湖湘各地菜館紛紛效法烹製。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毛澤東用“東安雞”宴請賓客,受到賓客的讚揚。後逐步流傳到美洲、歐洲等地,成為湘菜的風味當家菜目之一。

而在“三正”街,其實更多的是濃鬱的生活氣息,是精致的市井氣息和煙火氣息,體驗的是慢生活,特別是窄窄的小巷,讓街坊們更親近,就如和樂街及裏麵的和歡門、和睦門的含義,街坊鄰居合而歡樂。省散文學會副會長、作家方雪梅對更新改造後的都正街讚不絕口:“所謂民間煙火,最本質和實在的一麵就是安居一隅,平和、喜樂、寧靜的生活,我在都正街找到了現實注解。”

在這裏,沒有紛擾,處處寧靜,居民們盡情地享受老街巷的古韻之美和老市井的清淨自在,許多地方沒有人潮湧湧,熙熙攘攘,很多店子都沒有被過多商業化,做不做生意都好似不會影響他們享受生活,你來或不來我都在這裏,搬個小椅子往門口一坐就像是老板,有如一個被遺忘的地方,呆在角落裏不溫不火,仿佛是熱血長沙的另一麵,靜謐而祥和。當然,因為是仿古街,一眼望去,空調外機、監控攝像頭、水泥電線杆……還是融進了一些現代色彩。

——街閣合璧是否可建城南曆史文化街區?

(天心閣。星辰拍客 若水/攝)

沿都正街到高正街出口,就是蔡鍔南路了。出口北邊街角綠地上立有一塊灰白透著淺綠色的珊瑚石,石頭上鐫刻著“天心閣曆史街區”幾個紅色字體。

說起天心閣,長沙幾乎人人皆知。天心閣,原名天星閣。《長沙府誌》記載:“長沙有一星,在軫中主壽命,明則多壽,子孫有慶。”此星名為“長沙星”。“長沙星”對應的城市就是長沙,長沙因此又名“星城”。而天心閣正好對應“長沙星”,故名天星閣,有“吉星高照”之意。天心閣為當時長沙地勢最高的龍伏山顛,被古人視為吉兆呈祥的風水寶地,舊時曾是觀測星象、祭祀天神之所,閣中供奉文昌帝君和魁星像,文昌帝君又名文曲星,古代主掌文章、學問科舉之神,魁星又名奎星,有“魁星點鬥,獨占鼇頭”之說,以保長沙文運昌盛,振人文而答天心,天心閣名由此而來。天心閣座落於天心公園南端。天心公園自然因天心閣而名。

與天心閣相鄰,高正街的南端,就是鳳凰台,據說是明代長沙藩王——吉王為女兒鳳凰公主築台建梳妝樓的地方。相傳,吉王有個愛女名鳳凰,其容貌傾國傾城。吉王為公主築高台建梳妝樓,以其名曰“鳳凰台”。後人聽聞,皆為吉王深深的父愛而動容。史載,鳳凰台這裏地勢隆起,可俯瞰全城。《湖南省城古跡今釋》追述這裏曾“珠簾翠幔,寶馬香車”。清初,台毀。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湖南藩司黃性震在此修建報慈寺,為親祈福,後也毀。民國元年(1912年),當時政府曾在這裏修建培德女子中學校舍。

自古城南多故事,長沙的城南亦如此。與鳳凰台相鄰,有一片名為《城南故事》的圖片牆,每一幅圖片就是一個故事,就是長沙城市發展的一段往事。於是我們看到了晚清時期的太平街與天心閣;看到了民國時期的八角亭與紅牌樓;看到了抗戰時期中國軍人與日寇的殊死戰鬥;看到了共和國初期建設工地上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

而作為曆史文化街區,“三正”街更是每一寸土地都有故事。單說詹王宮供奉祭祀的酒席業宗祖得封“詹王”,本身就是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為期盼詹王蔭庇,後世眾多湘菜名師聚居此地,每一位湘菜名師又有多少故事。有文字記載,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書法家何紹基就是在這裏摹寫了書法名帖《石門頌》。飯菜香與書法美,在一巷勾連,傳為佳話。

由都正街門樓沿人民西路再往東,沿路依牆建有10餘幅“再現那份時光”的藝術雕塑,不用說每一幅雕塑就是一個故事。遊覽完這些雕塑再往東,就是火藥局的門樓,從門樓進去就是火藥局巷,而門樓上就雕刻著”天心閣曆史街區”。繼續往東,不到100米,是人民西路與天心路交叉口,沿天心路往南不到50米便是天心公園東門。由此可見,都正街曆史街區與天心閣曆史街區是相互依偎,緊密連接的。不僅是都正街曆史街區,高正街、縣正街都位於天心閣公園西側,“三正”街與天心閣、天心公園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

於是想,能否街閣合璧——將都正街曆史街區與天心閣曆史街區作為一個整體了打造?又或者,將視野放得更開闊些,將與天心路一路之隔的長沙簡牘博物館及簡牘博物館廣場之下的天心閣古玩城,一並作為一個整體,以天心閣、天心公園為中心,西連“三正”街,東接簡牘博物館及天心閣古玩城,打造成為城南曆史文化街區。如此,長沙城區除太平街曆史文化街區、潮宗街曆史文化街區外,將出現第三條曆史文化街區,讓長沙曆史文化名城再添獨具風采的文化地標。

【作者簡介】

蔣集政,長沙市政府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省作家協會會員。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推荐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