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誌,男,1957年4月4日出生。天津市著名企業家、古玩收藏家,加中企業家協會董事長、總經理;天津市僑商會副會長;天津市加中友好交流協會會長;天津市中巴友好協會副會長;天津市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天津市殘聯理事會理事;天津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理事;天津市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天津市炎黃文化研究員。天津市粵唯鮮文化產業投資集團總裁、董事長,天津市動物園名譽園長;華蘊博物館、雋禎博物館、古雅博物館三家博物館館長。這三家博物館,共收藏文物兩萬餘件,營業麵積達一萬多平方米。2002年2月,他們被上海吉尼斯總部收錄為吉尼斯收藏文物最多的酒家。
他的職務,無論是官方還是非官方的,不下十幾種。他獲得的榮譽,更是不計其數。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這些頭銜隻是張連誌所有人生形象的一種而已,他除了是位成功的商人,還是位海內聞名的收藏家、藝術家,而且他的收藏與創作,又是如此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此外,他還熱衷公益,愛好影視,興趣之廣泛,精力之充沛,成就之卓著,讓人難以置信。如果說這些光彩的、令人豔羨的“身份”疊加起來,構成了一個立體的張連誌的話,與他有過往來的人卻會斬釘截鐵地告訴你,這些所謂的“身份”,隻不過是世態萬象中的虛名而已,信佛的張連誌,其實是一位性情中人、一位癡人、一位用常人的思維邏輯難以框定的人。
解讀張連誌,是件困難的事,如果不了解他的生意、不用心體味他的收藏,不去看一看他的瓷房子,就很難深入到他傳奇般的人生經曆背後,窺探他幾十年苦心孤詣的心路曆程。
張連誌1957年4月4日出生於舊時天津意大利租借地的一個儒商世家。良好的家境、嚴苛的家教、儒商的氛圍,奠定了他今後的人生之路,更讓他的童年顯得與眾不同。
談起童年,張連誌的眼神中總會散發出熠熠神采。上世紀50年代,天津的原意大利租界地還保留著馬可波羅廣場,這是他童年嬉戲和玩耍的主要場所。他最喜歡和夥伴們騎上銅馬,“一騎上去就是將軍,而且每次我都要第一個騎上去”,童年時期的張連誌顯現出了不服輸的秉性。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物質與精神相對貧瘠,但原意大利租界區內的景象卻與其他地區有所不同。這裏遍布小洋樓,那些默默見證著曆史的歌劇院、教堂和諸多遺跡,都成為張連誌和夥伴們經常出入的場所。更為重要的是,這裏曾經居住過梁啟超、曹禺、馮國昌、李叔同、袁世凱等近現代曆史上的名人,他們給這片地區帶來了獨特的人文氛圍,對張連誌的成長產生了重要影響。在這片交織著曆史與現實、西洋與古典的地區,張連誌度過了陽光燦爛的童年。
張連誌出生在儒商世家,克己複禮,尊師重道,忠孝禮儀的傳統觀念在他的思想烙下了無法磨滅的印記。父母鍾愛收藏,由此產生的濃厚文化氛圍讓張連誌的藝術思維起源於傳統,也最終回歸於傳統――從記事起,他就和文化、文物產生了必然的聯係。以致後來他奔走海內外,斥巨資為母親買回散失多年的文物,精心打造能吃的博物館,構築震驚世界的瓷房子,都隻不過是童年時代夢想的延續而已。
在張連誌的印象裏,家裏的規矩很多。天蒙蒙亮的時候,爺爺都要叫醒所有人,擦拭銅器具,以示清潔和文明。而淘氣的張連誌每次因為好奇將太師椅上的榫頭取下來,都會遭到奶奶的責罵,因為在那個大家族看來,這是不吉利的舉動。對文物的敬畏、對文化的尊崇,深深紮根於幼年的張連誌心中。2006年末的一個深夜,張連誌與朋友走進他的瓷房子裏,每邁進一個房間,他都要大聲咳嗽一聲。他說,這些古瓷都是有生靈的,出於禮貌,要先把他們喚醒,別打擾了他們的清夢。可以說,文物在張連誌那裏,是需要尊崇的友人,是需要敬拜的神明。
10歲的時候,張連誌就表現出了對於藝術驚人的天賦。對音樂敏感、肢體靈活的他擅長跳各種舞蹈。極高的悟性也使他有機會表演各種話劇。一張僅存的老照片記錄了他跳舞時的情景:幾個宣傳隊的小朋友,濃妝豔抹,站成四排,右手握拳跨於胸前,所有人笑顏如花,隻有張連誌撅嘴皺眉。他解釋說:大家約定,照相時都不能笑,所以他沒有笑。一件小事展現了張連誌一諾千金的性格。作為宣傳隊的主角,除了贏得了無數的獎杯,他從中提取的還有音樂的靈感和舞步的流暢。小提琴、西洋樂、民族文化、古玩……張連誌成長環境具有典型的西洋格調,不同於人的是,這種符號裏夾雜著濃濃的中國情調,這也是後來他用西方自由的思維闡釋含蓄古典的東方美的原因。
童年,在張連誌的人生中,經曆了陽光燦爛的日子。這段日子是如此美好,盡管一個孩子還不能理解這片土地曾經發生過的變遷,以及即將來臨的變遷。
在而後的動蕩歲月裏,張家沒能逃過文化大革命的劫難,大多數文物和古董都在抄家中失散。為了度日,家裏人隻能偷偷變賣一些貼身的首飾,小小的張連誌曾親眼目睹過父親不得已冒著危險交易首飾的場景。那次,父親帶著他,懷揣著換來的錢走進“紅葉餐廳”,叫了幾個菜,默默地看著狼吞虎咽的兒子。張連誌好奇地問父親:為什麽不吃?父親說:我不愛吃。每次回想起這段難忘的艱辛歲月,張連誌的眼睛總是濕潤的,“父親哪裏是不愛吃,而是不舍得吃呀。”
這段總是饑腸轆轆的艱辛歲月,和張連誌陽光燦爛的童年一起,共同造就了他的性格:堅毅、隱忍、執著、樂觀。
和大多數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那樣,張連誌選擇了社會。
但天性並不喜歡按部就班的他,總是出人意料,給人驚喜。
張連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暗室裏卷膠卷。他說,“我每做一件事,都要做到極致,做到最好。”當時是這樣一種場景,周圍漆黑,用不著光和眼睛,他用手,憑感覺的指引去觸摸、對接,一人供十人打扣。這種環境提升了他對事物強烈的、敏銳的感知能力,觸覺逐漸細膩,直到精確。他曾經在公開場合和與朋友玩過這樣一個遊戲:閉著眼睛,僅僅通過觸摸就能準確斷定不同年代的瓷碗。有人說:也許這是一種發生在他生命不同階段的暗示,從童年到青年再到中年,不斷離散、重逢的感覺,最後他掌握了思維的走向,體會到內心深處最為渴求的美感,用感覺觸摸藝術,用心靈對話生命。這是對張連誌那段歲月最為真切的寫照。
上世紀80年代,張連誌辭掉工作,下海經商了。在那個時候,能夠毅然決然地成為“個體戶”,是頗需要一些勇氣的。但張連誌就是這樣一個引領風尚的人,當別人明白了幹什麽才能賺錢時,他已經撂下攤子,幹別的去了。活躍和不拘一格的頭腦給他帶來了巨大財富。他有一種“特殊”的情結,在每一個領域內,他的存在和他產生的價值必然是特殊的。不管是在早期生產效率的競技上,還是下海經商時引進的理念,他始終先人一步。與其說是一種“求新”的刻意製造,不如說是“他要在每一件作品上貼上自己特有的符號”,當然,人生也不例外。
張連誌是個孝順的人。回憶起做生意的最初想法,他說:“我上中學的時候,正是文革,家庭受到衝擊,我們一幫半大小子,穿著綠軍裝,到處惹是生非。當時父母為我操碎了心,看著父母焦慮的樣子,我就想,這樣可不行,得認真地去做一些事情,不能再這樣糊裏糊塗地虛度年華。而且那時父母已上了年紀,在那個年代裏,他們經曆了很多挫折和坎坷,母親當初為了賺錢維持家庭,幹過紡紗的工作。她一生勤儉,總是把吃剩下的、最硬的饅頭留給自己,把剛剛蒸好的饅頭留給客人和我們這些孩子們。我當時暗下決心,我已經長大了,我不能讓他們再受苦了,我一定要掙錢來孝敬他們。於是我便開始做起了生意,我甚至給自己定了一個準確的數字,要賺一萬塊錢來給我父母。也許是我的孝心打動了老天爺,我的生意出奇地順,沒過半個月,我竟然賺夠了一萬塊錢。你很難想象,我當時是怎樣的激動。”
就是在這段時間裏,張連誌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收藏,而他的收藏,同樣來源於對父母真摯的愛。
回溯張連誌最初的收藏經曆,非常有趣。他最早的藏品是母親的嫁妝,一對鏡子、清代八音盒和清代漢白玉山石盆。就在他剛剛接過手的時候,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興奮和激動。這種感覺仿佛已在身體內等待千年,一旦點燃,就一發不可收拾。接著,母親留下的幾個明清時期打矩子的盤與罐、孩提時代玩過的小銅鍋爐、老電話等都被他一一撿起。
就在張連誌賺得第一桶金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母親買回一套清代紅木家具。這套家具雖然和張家曾經流失的那套不盡相同,但讓母親非常高興。“我雇了一輛解放車,多給了司機300塊錢,從上海低價買回這套家具。我連夜趕路,開了幾天幾宿啊,就想讓老娘看到我給她買的東西。到家了,老娘一看,那個笑啊,我至今都忘不了。”張連誌就是在用這種方式回報著母親,回報著那份人間最偉大的愛。也是在這個時候,他的人生,也開始由商人這個單一的角色,向收藏家、藝術家延伸。
張連誌對文物的愛,除了童年時的耳濡目染外,更來自於個人性情與文物之間的契合。在瓷器、石器以及各種雜項中,他尋求到了心靈的慰藉,他觀察著每件瓷器上的氣泡,在萬千氣泡中尋求著區別,探索著美感。他說:“每當我觀察這些東西時,總是那麽愉悅,愉悅到了物我兩忘的境地。”文物之於張連誌,是寄托他人生情懷的終極歸宿。他陶醉其中,深陷其中,不可自拔。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過,“我可能是瘋了,而且瘋得不輕。”這種自嘲式的自我判定,顯現的是張連誌對文物近乎瘋狂的癡迷。也正因為這樣,幾十年來,圍繞在張連誌身上的各種社會評判,總少不了“癡人”、“病人”這樣極端的詞。
在此後的20多年中,張連誌幾乎走遍了中國每個偏僻角落,遍尋文物,並為此付出了很大代價。
收藏文物,不僅要有財力、精力和眼力,還要能吃苦。一次他獨身到內蒙古尋寶,懷裏揣著錢,穿著一件破大衣,住在車店裏,挨著臭蟲、跳蚤的咬,硬是從老鄉的豬圈裏淘到一件古瓷。一次去偏遠山村尋找石頭,在村子裏看到一個外國人正準備買老鄉家的一尊宋代石像。他怕這件東西流失海外,就立即和老外扛起價來。僵持了一陣,張連誌發覺口袋裏的錢不夠用了,於是把老鄉拉到一邊,苦口婆心地說,咱可都是中國人,你給了他,這東西在中國就找不到了。最終,這件寶貝還是讓張連誌買走了。還有一次,張連誌到山東某古玩市場尋找老槍,害怕錯過時間,淩晨四點就趕了過去。轉了半天一無所獲,他不死心,裹緊了衣服在寒風裏等待,終於聽說有人藏著一支歲月久遠的老槍,他一路打聽找上門來,耗了幾個小時,終於抗著老槍回了家。到家後,張連誌開始發燒,躺了一個星期才起床。
張連誌不止一次說過,收藏的樂趣在於過程,在於和文物之間的曆史對話。“對於真正喜歡收藏的人來說,收藏的並不是它的價格,而是曆史,是蘊涵其中的文化。”這是張連誌不同於一般收藏家的地方,他是在用審美的眼光審視文物,他藝術家的天性決定了收藏的品類、手法以及此後一係列震驚世人的舉動。
幾十年來,張連誌多次遠赴國外,不斷搶購中國已經流失的和正在流失的文化血脈,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財力。從戰國到清代的漆器,從北魏到明代的石雕,從北齊到民國的瓷器……他不希望中華民族賴以驕傲的傳統在他手上遺失。他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為了從美國買一尊佛頭,自己掏光了除機票之外的所有錢,一路餓著肚皮從美國到達香港。用他的話說,“雖然餓但是快樂,收藏就是我的精神食糧。”
張連誌是個奇怪而有趣的人。他的腦袋裏總是裝著一些奇思妙想,你難以預測他明天會做出什麽驚世駭俗的事來。
能吃的博物館,就是他帶給商界、收藏界的一次巨大衝擊。
上世紀90年代初,張連誌發現“生猛海鮮”的餐館在南方很火爆,而天津還沒有,於是經過努力,於1992年開設了天津第一家“活鮮”餐館――“粵唯鮮”。當時的粵唯鮮隻有幾十平方米,總共才有六張桌子。
2002年,張連誌的收藏已經達到了蔚為可觀的數量。他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把這些收藏歸攏起來,成立一家博物館,而且能實現效益。在當時的眾多私人博物館中,能夠靠藏品吸引觀眾而維持日常運轉的,實在是少之又少。他決定把餐飲與文物展示有機結合起來,既實現自己作為收藏家的夢想,又給這些文物一個展示的機會,還能靠餐飲維持運轉,實現效益。創意經濟與文化使命的完美融合,最終造就了馮驥才命名的“能吃的博物館”。
談到當初創建博物館的初衷時,張連誌說:“到現在我能引以自豪的不是我的粵唯鮮開了幾家分店,而是我確立了粵唯鮮的企業文化。每個生意人都有一本生意經,企業文化就是企業資本。馮驥才先生曾啟發我,做什麽生意都是這樣,有賺就會有賠,而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永遠保值的。所以,我下很大的力氣,將文化和企業緊密結合在一起。現在粵唯鮮的幾家店都被我裝點出濃鬱的古典文化氛圍,使顧客在用餐的同時,能夠品味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幽香,使人們感到在粵唯鮮用餐,不但能吃得舒服,而且還能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能吃的博物館”發展迅猛。2002年2月9日,粵唯鮮下屬的三家餐廳被上海吉尼斯總部收入吉尼斯收藏文物最多的酒家。轉年的3月26日,這三家餐廳被有關部門正式被命名為博物館,它們分別是華蘊博物館、雋禎博物館、古雅博物館。這三家博物館經營的餐飲品類各不相同,收藏種類也有所側重。華蘊博物館展示著西周至明、清時期的青銅器、陶瓷器、石雕、木雕及唐、宋代彩俑,是粵唯鮮的核心。雋禎博物館以展示明、清木器家具為主。古雅博物館除了外國老電器、老家具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兩百多條老槍。老槍中大部分是八國聯軍侵華時使用的,如今已失去了使用功能,安靜地躺在那裏,作為帝國主義侵華的罪證,讓人回溯曆史,感慨萬千。此外,粵唯鮮旗下的其他餐館也都收藏著各類文物和藝術品。張連誌說,他以後的經營模式都會以一店一館的方式擴展,而且要走出天津,走向全國和世界,他要讓所有邁進粵唯鮮的人知道,在中國,在天津,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地方,把中華文化無私地呈現給了世人。
“能吃的博物館”體現著張連誌的雙重身份:文化人與生意人。作為文化人,張連誌是癡迷的、性情的。作為生意人,他又是寬宏、儒雅的。而粵唯鮮成為他表演這兩種身份最合適的舞台。在這裏,他陶醉於成千上萬件文物,即便是在精品羅列的房間裏開會,他都會因為盯著文物而走神。他的員工說,張總開會時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句話是:對不起,你剛才說什麽?任何一件老物件,隻要他看一眼,人就陷下去了。同樣是在這裏,張連誌充分發揮著他的商業才能。隨著生意越來越大,粵唯鮮由幾家餐館的個體經營發展轉變為集團經營的模式,他的經營思路也在隨之轉變。為了適應這種轉變,他強迫自己每天抽出時間來學習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知識,抓緊充電,以便將粵唯鮮打造成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品牌。
張連誌對“粵唯鮮”這個品牌的珍視程度和他處處為顧客著想的理念,體現在一件小事上。2006年歲末,一家人為給老父親過生日,在“粵唯鮮”就餐。當時正值就餐高峰,廚師忙不過來,菜上得稍微慢了些,客人有些微詞。恰巧坐在旁邊的張連誌看到了這一幕,他沒有絲毫猶豫,立即把服務員和廚師叫了過來,要求他們向客人解釋原因,並在菜單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這意味著一頓飯算是免費了。張連誌走後,就餐的客人挑起了大拇指。事後,張連誌說,幾百元的消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粵唯鮮”三個字在顧客心中的份量。我要讓他們感受到和這裏的文物相匹配的服務質量,和這家企業相符合的消費氛圍,我不能砸掉粵唯鮮的牌子。
走進粵唯鮮,除了熱情、周到的服務讓顧客舒心外,更讓他們震驚的,當然是那裏的無數珍藏。這裏和那些裝修考究的餐館完全不同,沒有炫金耀銀的俗氣,少了觥籌交錯的喧嘩,散發著深厚的曆史文化韻味。這裏是真真正正的將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收盡眼底的地方,流連在這裏的人,無論是聲名顯赫的藝人,還是慕名而來的百姓,無不被精美的陳列所折服。奧地利施特勞斯交響樂團成員在位於“五大道”的華蘊博物館用餐後驚歎,從來沒見過這樣的餐館!
2003年2月,英國一個富商想以2300萬的價格買走華蘊博物館的唐代百佛碑,被張連誌斷然拒絕。他說:這些文物,永遠是屬於我們中國的東西。我想讓世人真正了解中國的曆史,享受與文物零距離接觸的感覺。通過收藏讓文物擁有第二次生命,讓它們見證中國的文化,讓現代人經曆一場徹頭徹尾的文化洗禮。
可以看出,張連誌的“能吃的博物館”不僅僅是一種高明的商業策略,更是一種文化使命的產物。他醉心於收藏已經升華到了一種境界:不是為了炫耀,不是為了裝點門麵,不是為了金錢,不是為了占有。他覺得,這些藏品屬於所有人,屬於國家,屬於這個偉大的民族。也正是基於這樣的想法,才有了張連誌後來更加驚世駭俗的想法:瓷房子。
與張連誌有過交往的人都說,這是個實在的人。
他自己也說過:“其實到現在我還都是這個性格,跟別人說定的事兒,我都會去遵守。所以每當有人問我在生意場上的成功秘訣時,我的回答都是:實實在在做事,實實在在做人”。
張連誌古道熱腸,多年來一直對公益事業傾注了極大的熱情。他一直遵守著“做事先做人,取之社會,回報社會”的原則,為富而仁,待人真誠厚道。他已連續10年為中外教師過教師節。每到教師節,粵唯鮮常常是“園丁滿堂”;辭舊迎新之際,他都會請殘疾人士到粵唯鮮,盛行款待;他還多次給受災地區和貧困兒童捐款、捐物。2003年,他為市慈善協會防止非典捐款1萬元,2004年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言人“大眼睛”蘇明娟捐款5000元,為甘肅貧困地區捐款1萬元,為患白血病的孩子捐款1萬元。2005年印度洋發生海嘯,他與著名歌星蔡琴一起,代表天津各自捐款5萬元。由於他的特殊貢獻,成為世界和平文化“寶鼎”大獎中,中國內地獲此殊榮的第一人。當人們問起他這些年來到底賺了多少錢時,他有些天真地笑笑,搖搖頭,“我都不知道,但我總覺得錢的多少不代表什麽,它代表我的一顆心。”
張連誌喜歡動物,對野生動物保護事業傾注了不少心血。1998年,在得知天津動物園唯一的一隻大熊貓――28歲的“塞塞”生命指日可數時,他的心情極為難受。他多方運籌,幾赴臥龍,出資認養了一隻16歲的大熊貓,並取名為“蘭尼爾”。1999年,他再次赴臥龍認養了一隻大熊貓。2003年,他又從北京動物園認養了大熊貓“越越”。1994年,他千辛萬苦將落入販賣者手中的兩歲白頰長臂猿猴買下,並無償獻給國家。他常年擔負著天津市動物園19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丹頂鶴的飼養費用,並在馬場道的小園裏創建了一個微型動物園,飼養了5隻越南平頂猴和可愛的梅花鹿。
有人問張連誌,現在做生意挺不容易的,賺點錢幹什麽不好,幹嘛總是去領養動物,大熊貓又不能給你賺錢,你圖個啥?還有人質疑張連誌,他的慈善義舉是為了虛偽的炫耀。麵對種種懷疑,信佛的張連誌總是抱以祥和的笑。
張連誌很坦率,他天真的性情讓人在瞬間就能感到一種友人般的親近。他說,領養動物,是因為喜愛,“小時候我就特別喜歡動物,那時生活條件還很艱苦,沒有條件去滿足這種愛好。記得我經常跑到現在的天津動物園門前,進動物園要收門票,那時我哪有錢買門票呀,我就圍著動物園的圍牆,在外麵轉,發現能看到動物的地方,就扒著圍牆向裏麵看。這種情趣真有點像詩裏說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那時我就想,以後我有了錢一定要養好多好多可愛的動物,自己開個動物園。還記得小時候養過一隻太平鳥,非常可愛,也很聽話。不幸的是,一天那隻小鳥死了,我特別難過,吃不下飯。我很認真地找了塊土地,小心翼翼地將鳥埋葬,還刻了一個小墓碑立在那兒。所以如今領養動物其實是圓我兒時的一個夢。”
張連誌是真誠的。他說,“社會上有一種誤解,說我做慈善事業,捐資給殘疾人,是為了圖虛名,也有人說這是在冒傻氣。的確,我已經連續9年堅持幫助殘疾人,知道嗎,每逢春節我都把那些殘疾人請到我的酒樓一起聯歡,見到那些身患殘疾的人露出笑臉,我心裏感覺到了快樂。我之所以這樣做,也是在教育我的員工,讓他們感受這種人生的美好。再實在點兒說,我覺得這種由幫助社會弱勢群體而產生的幸福感就是人生的財富。其實仔細琢磨一下,什麽是生活?生活就是在不斷地追求美好,體現人存在於這個世界的價值。”
有人這樣評價張連誌:不管是文化古物還是野生動物,都是國家的、民族的財富。可是,誰又能在漫長而又艱辛的時間裏,傾心傾力,堅持孤獨地與它們交流呢?城市的目光匯聚在古老的曆史中,那文化古物等待久違的千年一歎,逃過僵死與蛻變,阻止粉碎和退卻,還了重生;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在顛覆的人類環境裏,那珍稀的野生動物等待遊走在殘忍的滅絕邊緣,逃過屠戮,躲過皮毛和肉鮮的爭奪,繼續繁殖,隻因一個真實坦率又具慈善之心的君子。
這就是張連誌,一個立體的、豐富的、讓人在解讀他的同時又被深深感動的人。
1993年 安置下崗職工、為貧困地區、失學兒童捐款、張連誌先生在“人人為困難群眾做貢獻”中捐款5萬元
1993年 認養五隻梅花鹿
1993年 年底認養了一級保護珍禽丹頂鶴19隻,每年支付動物園8800元作為丹頂鶴的生活費用
1994年 年底,出資將落入販賣者手中的一隻兩歲的白頰長臂猿“小鮮”買回,無償交獻給國家。
1994年 又出巨資從廣州動物園選購兩隻1歲的雌白頰長臂猿“唯唯”“粵粵”送給天津動物園飼養
1995年榮獲“世界和平寶鼎大獎”,是內地獲得此獎項的第一人
1996年 白頰長臂猿“唯唯”在飼養人員的精心照料下,喜得一子。這是天津市首次繁殖成功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頰長臂猿。
1998年 張連誌先生出資十萬元從四川臥龍認養一隻大熊貓給天津動物園飼養
1998年 洪澇災害捐款5萬元
每年教師節邀請中外教師代表做客、慰問和宴請優秀教師。
邀請殘疾人代表來免費娛樂,為在殘疾人奧運會上載譽歸來的體育健兒在酒店慶功。包括在國際國內殘疾人運動會上屢創佳績的李成剛,多次打破殘疾人運動會世界紀錄的孫長亭,多次在全國殘疾人運動會上奪金的盧存剛。
2000年 為天津市南開區鶴同老年福利協會捐贈2萬元
2002年 為天津自然博物館捐贈野耗牛標本2件
2003年 集團又出資從北京動物園認養一隻大熊貓“越越”
2003年 為市慈善協會防止非典捐款1萬元
2004年 為集團員工啟動陽光基金
2004年 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言人“大眼睛”蘇明娟捐款5000元
2004年 為甘肅貧困地區捐款1萬元
2004年 為患白血病的沈子微捐款1萬元
2005年 為印度洋海嘯捐款6萬元
2005年 與殘疾人共度了第15個春節,同時每年發放大米和食用油
2005年 將集團旗下華蘊博物館珍藏的三級文物遼代經幢無償捐贈給薦福庵觀音寺,並出資5萬元用於寺內廟宇的重建。
2005年 將集團其下華蘊博物館珍藏的唐代經幢無償捐贈給天津大悲禪院
2005年 張連誌先生為雲南寶山天津高級中學九個貧困孩子捐款1萬元
2005年 將袁世凱四合院平移用於古建重建
2006年 第十五年與殘疾人、天津殘聯共度新春
2006年 將其旗下華蘊博物館五尊石造像無償捐獻給內蒙古包頭博物館和鄂爾多斯博物館
2006年 第十六年與殘疾人、天津殘聯共渡新春
1994年:1.張連誌先生被聘為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
2.張連誌先生被評為天津市“助殘”、“自強”活動先進個人。
1995年:1.張連誌先生為野生動物保護事業作出貢獻
2.張連誌先生獲得世界和平寶鼎大獎,是中國內地第一個獲得此獎項的人
3.張連誌先生獲得商會優秀會員光榮冊
1996年:1.張連誌先生獲得兒童福利院光榮證書
2.張連誌先生獲得天津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榮譽證書
3.張連誌先生被評為天津市“八五”殘疾人工作先進工作者
1997年:1.張連誌先生獲得物價計量信得過活動優秀個人
1998年:1.張連誌先生獲得對殘疾人福利事業的貢獻榮譽證書
2.張連誌先生被聘為《慈善》雜誌社理事
3.張連誌先生被評為和平區慈善協會理事
4.張連誌先生為災區人民捐贈5萬元人民幣
5.張連誌先生被評為烹飪協會常務理事
1999年:1.張連誌先生獲得“光彩之星”
2.張連誌先生被評為天津市扶殘、助殘十佳誌願者
3.張連誌先生領養一隻大熊貓,對野生動物保護事業作出貢獻
4.張連誌先生被授予“九五”立功先進個人
5.張連誌先生被聘為派出所警風警紀監督員
2000年:1.張連誌先生被聘為天津市動物園名譽園長
2.張連誌先生獲得老年福利院榮譽證書
3.張連誌先生被選為鶴童老年福利協會公益專家委員會
2001年:1.張連誌先生獲得“九五”餐巾人工作先進個人
2.張連誌先生被聘為天津市海外交流協會第三屆常務理事
2002年:1.張連誌先生被評為“華明獎”先進個人
2.張連誌先生被聘為中巴友好協會會長
3.張連誌先生被聘為天津市華僑商會副會長
4.張連誌先生被評為“愛職工的優秀經營管理者”
5.張連誌先生被聘為澳大利亞同鄉聯誼會榮譽顧問
6.張連誌先生捐贈給自然博物館野生耗牛標本2件
7.張連誌先生榮獲全國餐飲業管理成就獎
2003年:1.張連誌先生獲得為殘疾人福利事業作出貢獻榮譽獎
2.張連誌先生獲得和平區2003年度“十五”立功活動先進個人
3.張連誌先生獲得天津市2003年度“十五”立功活動先進個人
4.張連誌先生被聘為新華社天津分社新聞信息中心特約評論員
2004年:1.張連誌先生被評為十佳民營企業家
2.張連誌先生獲得熱心支持野生動物保護公益事業,為拯救和保護野生動物做出了突出貢獻。
2005年:1.張連誌先生被評為十佳民營企業家
2.張連誌被評為和平區人大代表
2006年:1.張連誌先生獲得文化產業大獎
2.張連誌先生獲得中國新銳人物獎
2007年:1.張連誌先生被聘為天津市炎黃文化研究員
2.張連誌先生被聘為南開大學客座教授
[1]搜狐文化http://cul.sohu.com/20070420/n249581340_5.shtml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