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的四大亡國之君,如果讓你必須盡力輔佐一人,你會選擇誰?
第一位、楊廣
隋煬帝,姓楊名廣,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的次子,在弑父殺兄的疑雲中登上帝位。在位時,修馳道、掘長塹,四方巡遊,宣揚國威,加強統一;為更有效地控製關東和江南地區,營建東都洛陽;開鑿運河,打通南北水路交通,順應並推進了經濟重心南移的曆史大趨勢;積極進行了一係列的製度創設和改革,尤其是科舉製的確立,不僅適應了當時社會階層變動的需要,也奠定了選拔人才的基本標準,影響了一千多年的曆史。
隋煬帝繼承其父文帝楊堅家業,積聚了大量財富,隋亡時,“天下儲積,可支五十年”,正如宋元時人所雲:“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同時,也因三征高句麗、三遊江都、屢起興造、征伐不已、不恤民力而引發內叛外亂,在席卷全國的農民起義和各地貴族軍閥群起割據的夾擊中,他即位短短十四年,盛極一時的隋王朝便土崩瓦解,隋煬帝本人也命喪江都。晚唐詩人羅隱的“君王忍把平陳業,隻博雷塘數畝田”(《煬帝陵》),流露出詩人對煬帝生前赫赫偉績與淒涼結局而生出的無限感慨之情。
1990年代後半期至今,學界對隋煬帝的評價更加理性,涉及的領域也更廣泛。諸如隋煬帝的曆史作用和曆史功績,隋煬帝的民族政策與周邊民族關係、文化策略等,隋煬帝的官製改革,巡遊的目的,三征高句麗的背景,三下江都的原因,當時中日關係的發展,隋朝滅亡原因與隋煬帝的關係,隋煬帝的才能、性格特點與缺陷等問題都得到了更深入的討論。
隋煬帝創造了豐功偉績,也因暴虐、奢侈、荒淫及個人性格缺陷給廣大民眾帶來深重苦難。正如晚唐詩人皮日休《汴河懷古》詩所雲: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裏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第二位、李煜
一直很喜歡後主李煜的詞,詞藻幹淨、漂亮,平仄起伏,朗朗上口,後來玩英雄殺,其中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感覺惆悵多怨,灑脫不勒,覺得應該了解了解。看完之後滿心糾結,恨其不爭,悲其不憤、怒其不決、憫其不憚。
李煜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想做一個毫無羈絆的隱士,卻偏偏鍾愛奢榮。登基即位不思朝政,吟詞舞墨,夜夜笙歌,自削國號,向虎視眈眈的趙匡胤連年納貢,妄憑長江天險,以圖苟安。
要不你就老老實實當個亡國昏君算了,偏偏又心懷厚土,寬宏仁慈,滿腔婦人之仁:廣施善,修廟宇,雖不納良諫,但對死諫大臣的犯上之言又可一笑置之,不加之罪,這在曆史上曆代皇帝中是從來沒有的寬宏大量。
看李煜其實就是一個集合了所有矛盾的結合體。你無法懷疑,雖然李煜骨子裏貪戀奢榮的生活,喜歡歌舞女色,鍾愛舞文弄墨,不精通治國理政,但絲毫不影響他是一個寬宏大量,不計前嫌,看重情義的仁君。
趙匡胤幾次要他投降,都被李煜的鴕鳥政策擋了回去,最終宋軍大舉進犯,我們的李後主才決定撕破臉,憑借長江天險和幾十萬大軍與宋軍進行殊死一搏。誓死不當亡國奴,據說當時李煜已經做好了殉國的打算。
第三位、崇禎
崇禎與臣子的關係或可說是曆史上最為尷尬詭異的時期--相互仇視,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禎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鎮壓農民軍以及抵抗後金外,將更多的心力用於削弱文官集團的勢力,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盡管崇禎誌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淩遲,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禎還頻繁地調整官吏,17年間他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誌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無奈之下,崇禎隻好培植私人勢力,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無能的太監,最終導致“十萬太監亡大明”的曆史悲劇。與此同時,朱由檢雖屢下罪己詔,然苛捐雜稅層出不窮,民不聊生,而明末的眾多農民起義也正是其貪財苛政最嚴重的後果。此外,在遼東戰局屢敗之時,不納周皇後遷都之諫而喪失了最後的機會;而從南明諸政權觀之,朱明皇室在滿清的背景下號召力依舊不容小覷。故而,朱由檢盡管勤政,卻錯誤百出,不僅不可能中興明帝國,其亡國也幾乎是必然。
明思宗是一個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李自成《登極詔》也說“君非甚暗(崇禎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煬灶恒多(即便他被孤立,卻頗能為人民國家做出許多打擊貪官汙吏好事);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第四位、溥儀
溥儀生逢亂世是他的不幸,作為末代皇帝而言,國家的衰落和最後的大清覆亡與他是沒有丁點瓜葛的。作為三歲孩童,隻是一個曆史符號存在於曆史典冊中。即便是答應日本就任滿洲國執政、皇帝,這根本是被日本逼迫無奈的。麵對祖宗三百年江山社稷的滅亡,後來他一生都在努力恢複祖宗的基業。一個能力挽垂死王朝的皇帝,他的精神是高尚的,行為是難能可貴的。試問有哪個人能將自己的東西白白送給他人?如果他不是清朝的皇帝,如果他是更古代的皇帝,那麽人們就會像尊敬嶽飛、文天祥那樣對他頂禮膜拜(因為此兩人也是力挽垂死王朝的人),他也會受到萬人敬仰的!主要是因為他的王朝是辛亥革命要推翻的,是因為他的王朝離當代時間太近了,以致人們對他更多的是仇恨。我認為那是非常錯誤的,溥儀的一生我認為是無知、無力、無奈、無辜,我就不解釋了,相信認識他的人都能夠領悟!
愛新覺羅氏入關的時候殺了朱家宗室多少人,朱慈烺北太子案幹脆利落做了,法國、俄國革命殺了皇帝還帶著全家,中國革命沒有殺皇帝,沒有抄家,甚至還保持皇帝尊號地位。放在世界上來說,溥儀是幸運的,放在中國來說,溥儀是極其幸運的。
如果不能保持皇帝權位繼續帶著國家沉淪、不能伸張意誌發起戰亂和政治鬥爭就會痛苦的話,那隻能說太作,到了該死的時候了。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