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讀書人短經典

# 博客 2025-07-05 07:39:46 ttzt

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諸葛亮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諸葛亮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讀書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讀書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讀書的名人名言

1、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王貞白《白鹿洞二首ⷥ…𖤸€》

譯文:專心讀書,不知不覺已經到了暮春時節,一寸光陰就像一寸黃金珍貴。

2、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勸學詩》

譯文: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奮學習,到老了後悔讀書少就太遲了。

3、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

譯文:古人在學習上不遺餘力,年輕時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譯文:隻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隻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5、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陸遊《病起書懷》

譯文:諸葛孔明的傳世之作《出師表》忠義之氣萬古流芳,深夜難眠,還是挑燈細細品讀吧。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劉、關、張三位同國異姓的兄弟之外,還對應存在諸葛四位能力更強大,思想更先進的同姓異國兄弟,他們分別是孫吳的諸葛瑾、劉蜀的諸葛亮、曹魏的諸葛誕(族弟)和躬耕中立的諸葛鈞。本文著重解析諸葛兄弟與劉備兄弟,以及諸葛瑾和諸葛亮之間的關係。總體而言,兩大兄弟集團的關係是先精誠合作,後貌合神離;瑾與亮的關係則是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 我們知道,諸葛亮在“隆中對”中闡述的戰略主要分兩步:一是先取劉表的荊襄為家,後取西川建基業,橫跨荊、益,形成三足鼎立;二是待天下有變,聯吳抗曹,從荊州和秦川同時進兵北伐中原,“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但最後為什麽宏偉藍圖沒能實現呢?原因有兩個方麵:一是諸葛亮壓根就沒想讓劉備兄弟完全實施;二是諸葛兄弟也沒有預料到會有與自己相當甚至更高明的人半路殺出,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實際上,“隆中對”是諸葛亮戰略中的戰術,戰術展示給劉備,戰略保留給自己。諸葛亮還沒有幼稚到第一次見麵就將自己肚裏的墨水和盤倒出,他無非是想以表麵的“赤誠”和“智慧”先贏得劉備的信任,再借他的力量為自己打天下。如若失敗還可以反過來將原因歸罪於劉備:誰叫你當初不聽從我的意見從劉表手裏穩穩當當接過荊州呢?沒有一個穩定的荊州談何定天下?諸葛亮給自己留下了進退兩便的餘地。 那麽諸葛亮真正的戰略又是什麽呢?其實諸葛亮雖身在廬中,但對劉備的了解如同掌上觀紋,早就料到這位曾經三推徐州的“仁者”必不會直接取荊州,料到他是想模仿劉秀,從曹操手中反奪荊州和天下。諸葛亮之所以建議劉備圖劉表、劉璋,還是為了驗證其仁義本質。就像單福(徐庶)初見劉備時一樣,故意說他的“的盧馬”妨主,應送給仇怨之人。都屬於謀士對主子的“麵試”手段。 所以當劉備不采納自己的意見時,諸葛亮並沒有狠勸,而是順勢將第一步戰略做了調整,改為:首先放任曹操占領荊襄,再聯吳抗曹,最後與東吳公平競爭,拿下荊州。表麵看,調整後比調整前隻是麻煩了一點,實質上卻有天壤之別,不但迎合了劉備的“新儒家”思維,還將劉備和孔明從“雙死”盤成了“雙活”。試想如果劉備真從劉表手裏接過荊州,就會陷入不義,不但聯合不到東吳,曹操更會在他得到益州之前就集中力量將其鏟除!劉備也就官止於荊州牧,諸葛亮也將曇花一現。曹操屯兵赤壁就是因為小看了沒有棲身之地的劉備,以為能跳過他直接攻打東吳。順手牽羊滅劉即可。曹操的法家思想注定他更重視天時、地利,不相信儒術和智性具有四兩撥千斤甚至e=mc2的超常能量。 一言以蔽之,諸葛亮第一步戰略的原意就是要按照優化後的方案實施。如果照搬原定的方案,就不會有赤壁之戰,不會有三足鼎立。 讀書—名人名言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9、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1、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劉彝 12、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13、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於謙 14、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1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1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嶽飛 17、發奮識遍天下字,立誌讀盡人間書——蘇軾 18、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19、立誌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2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誌》 22、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2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遊 2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2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26、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鬆齡 2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誌》 28、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31、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33、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1、讀書的作用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

3、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諸葛亮

4、雖天才雋朗,而實須墳誥以廣知。——葛洪

5、不學而求知,猶願魚而無網。——葛洪

6、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王符

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9、不敢妄為些小事,隻因曾讀數行書。——陶宗儀

10、一日不書,百事荒蕪。——李詡

11、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朱舜水

12、學固不在乎讀書,然不讀書則義理無由明。——朱熹

13、立身以力學為先,力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4、非讀書,不明理。要知事,須讀史。——李光庭

15、六經三史,諸子百家,非無可觀,皆是為治。——蘇軾

16、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於行耳。——顏之推

17、知識是珍貴寶石的結晶,文化是寶石放出來的光澤。——泰戈爾

18、格天功業有本源,誰謂讀書記名姓?——歸莊

19、讀書何所求,將以通事理。——張維屏

20、開卷有益。——趙光義

21、當以讀書通世事。——倪元璐

22、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嶽飛

23、讀書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是創造。——吳晗

24、讀書,人才更加像人。——嚴文井

25、書,我的良師益友,它給我知識、力量,它指導我怎樣去生活和鬥爭。——吳運鐸

26、書給人以優點,人從書中得益。——陳伯吹

27、要到書林中徜徉。中外古今的文明成果,我們都應有分析、有鑒別、有批判地加以繼承和發揚。——劉心武

28、我學習了一生,現在我還在學習,而將來,隻要我還有精力,我還要學習下去。——別林斯基

29、任何時候我也不會滿足,越是讀書,就越是深刻的感到不滿足,越是感到自己的知識貧乏。——馬克思

30、外國語是人生鬥爭的一種武器。——馬克思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培根

弗蘭西斯ⷥŸ𙦠𙯼ˆ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國哲學家、作家和科學家。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Histories

wise,

poets

witty,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rhetoric

contend)

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著社會的進步。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在邏輯學、美學、教育學方麵也提出許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論說隨筆文集》等。後者收入58篇隨筆,從各個角度論述廣泛的人生問題,精妙、有哲理,擁有很多讀者。

著有《學術的進步》(1605)和《新工具》(1620)等。培根尖銳地批判了中世紀經院哲學,認為經院哲學和神學嚴重地阻培根作品《新工具》礙了科學的進步,主張要全麵改造人類的知識,使整個學術文化從經院哲學中解放出來,實現偉大的複興。他認為,科學必須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規律。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以感官經驗為依據。他提出了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原則,認為知識和觀念起源於感性世界,感覺經驗是一切知識的源泉。要獲得自然的科學知識,就必須把認識建築在感覺經驗的基礎上。他還提出了經驗歸納法,主張以實驗和觀察材料為基礎,經過分析、比較、選擇、排除,最後得出正確的結論。

《論說文集》最能體現培根的寫作風格:文筆優美、語言凝練、寓意深刻。這本書中的文章從各種角度論述了他對人與社會、人與自己、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許多獨到而精辟的見解,使許許多多人從這本書中獲得熏陶指導。如:

“一個自身無德的人見別人有德必懷嫉妒”。

“沒有友誼,則世上不過是一片荒野”。

“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預防藥,就是朋友的忠言規諫”。“思想中的疑心就好培根作品《論說文集》象鳥中的蝙蝠一樣,永遠是在黃昏中飛的。疑心使君王傾向專製,丈夫傾向嫉妒,智者傾向寡斷和憂鬱。”

“狡猾就是一種陰險邪惡的聰明。一個狡猾人與一個聰明人之間,卻有一種很大的差異,這差異不但是在誠實上,而且是在才能上的。”

“順境的美德是節製;逆境的美德是堅忍。這後一種是較為偉大的一種德性。”

培根一生在學問上成就很大,然而作為政客他飽嚐了仕途之艱辛。做女王掌璽大臣的父親去世後,他一直未得到女王的重用。直到詹姆斯一世當政,他才逐漸得到升遷,先後擔任過法院院長、檢察長、掌璽大臣等,還被封男爵、子爵等貴族尊號。然而,後來他又被免除了一切官職。成為平民之後,培根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學問研究中,他最終成為中世紀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創始者。1626年4月培根離開了人世讀書名言

ⷤ𘭥œ‹古代讀書名言10則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

性癡,則其誌凝:故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癡者也。

——蒲鬆齡《阿寶》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春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蘇軾《東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

——朱熹《朱子語類大全》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隻漫誦浪讀,決不能記,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朱熹《訓學齋規》

學貴精不貴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卻到地也。

——戴震《戴東原先生年譜》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

——鄭板橋

無所不能的人實在一無所能,無所不專的專家實在是一無所專……

——鄒韜奮《韜奮文集》

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

——周恩來《周恩來選集》

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裏淘金”。

——趙樹理

②西方讀書名言10則

我閱讀關於我所不懂的題目之書籍時,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該題目的膚表的見解,先瀏覽許多頁和好多章,然後才從頭重新讀起,以求獲得精密的智識。我讀該書的終末,就懂得它的起因。這是我所能介紹給你惟一正解的方法。

——狄慈根:《辯證法的邏輯》

在所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統拋掉,就是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和會把自己誘離要點的一切。

——愛因斯坦

“書籍是人類的編年史,它將整個人類積累的無數豐富的經驗,世世代代傳下去。”

——坎耶裏

“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

——惠普爾

“書籍是培育我們的良師,無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語和訓斥,不收學費,也不拘形式。”

——德伯裏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高爾基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托爾斯泰

“優秀的書籍是撫育傑出人才的珍貴乳汁,它作為人類財富保存下來,並為人類生活的進一步發展服務。”

——彌爾頓

“書籍是生活的加速器。”

——尼克拉耶娃

“書是這一代對下一代精神上的遺訓。”

——赫爾岑

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這樣的讀書使我獲益不少——盧梭

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狄德羅

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富蘭克林

與其用華麗的外衣裝飾自己,不如用知識武裝自己——馬克思

知識是珍貴寶石的結晶,文化是寶石放出的光澤——泰戈爾

知識就是力量——培根(宋)程顥:讀書要玩味。

毛姆:為樂趣而讀書。

徐特立:不動筆墨不讀書。

(南朝)裴鬆之:讀書百遍義自見。

伏爾泰:讀書使人心明眼亮。

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南北朝)顏之推:積財千萬,無過讀書。

(元)程端禮:勞於讀書,逸於作文。

列寧: 書籍是巨大的力量。

高爾基: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清詩鐸・趁早歌》:讀書不趁早,後來徒悔懊。

《清詩鐸・讀書》:讀書如行路,曆險毋惶恐。

誇美紐斯:讀書而不理解,等於不讀。

(清)徐洪鈞:讀書貴神解,無事守章句。

(明)薛煊:讀書必專精不二,方見義理。

莎士比亞: 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統。

周恩來:與肝膽人共事,無字句處讀書

普希金: 書籍是我們的精神糧食。

《今世說》:靜坐自無妄為,讀書即是立德。

(清)朱用純:讀書誌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

居裏夫人: 好奇心是學者的第一美德。

魯迅: 知識不是力量,智慧才是。

(戰國)莊周:節飲食以養胃,多讀書以養膽。

(清)王永彬:貧寒更須讀書,富貴不忘稼穡。

孫中山:立誌是讀書人最要緊的一件事。

《增廣賢文》: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

阮元:立誌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

愛迪生:讀書之於精神,恰如運動之於身體。

《增廣賢文》:勸君莫將油炒菜,留與兒孫夜讀書。

高爾基: 愛護書籍吧,它是知識的源泉。

99讀書人短經典

有關讀書的名人名言

1、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王貞白《白鹿洞二首ⷥ…𖤸€》

譯文:專心讀書,不知不覺已經到了暮春時節,一寸光陰就像一寸黃金珍貴。

2、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勸學詩》

譯文: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奮學習,到老了後悔讀書少就太遲了。

3、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

譯文:古人在學習上不遺餘力,年輕時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譯文:隻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隻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5、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陸遊《病起書懷》

譯文:諸葛孔明的傳世之作《出師表》忠義之氣萬古流芳,深夜難眠,還是挑燈細細品讀吧。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劉、關、張三位同國異姓的兄弟之外,還對應存在諸葛四位能力更強大,思想更先進的同姓異國兄弟,他們分別是孫吳的諸葛瑾、劉蜀的諸葛亮、曹魏的諸葛誕(族弟)和躬耕中立的諸葛鈞。本文著重解析諸葛兄弟與劉備兄弟,以及諸葛瑾和諸葛亮之間的關係。總體而言,兩大兄弟集團的關係是先精誠合作,後貌合神離;瑾與亮的關係則是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 我們知道,諸葛亮在“隆中對”中闡述的戰略主要分兩步:一是先取劉表的荊襄為家,後取西川建基業,橫跨荊、益,形成三足鼎立;二是待天下有變,聯吳抗曹,從荊州和秦川同時進兵北伐中原,“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但最後為什麽宏偉藍圖沒能實現呢?原因有兩個方麵:一是諸葛亮壓根就沒想讓劉備兄弟完全實施;二是諸葛兄弟也沒有預料到會有與自己相當甚至更高明的人半路殺出,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實際上,“隆中對”是諸葛亮戰略中的戰術,戰術展示給劉備,戰略保留給自己。諸葛亮還沒有幼稚到第一次見麵就將自己肚裏的墨水和盤倒出,他無非是想以表麵的“赤誠”和“智慧”先贏得劉備的信任,再借他的力量為自己打天下。如若失敗還可以反過來將原因歸罪於劉備:誰叫你當初不聽從我的意見從劉表手裏穩穩當當接過荊州呢?沒有一個穩定的荊州談何定天下?諸葛亮給自己留下了進退兩便的餘地。 那麽諸葛亮真正的戰略又是什麽呢?其實諸葛亮雖身在廬中,但對劉備的了解如同掌上觀紋,早就料到這位曾經三推徐州的“仁者”必不會直接取荊州,料到他是想模仿劉秀,從曹操手中反奪荊州和天下。諸葛亮之所以建議劉備圖劉表、劉璋,還是為了驗證其仁義本質。就像單福(徐庶)初見劉備時一樣,故意說他的“的盧馬”妨主,應送給仇怨之人。都屬於謀士對主子的“麵試”手段。 所以當劉備不采納自己的意見時,諸葛亮並沒有狠勸,而是順勢將第一步戰略做了調整,改為:首先放任曹操占領荊襄,再聯吳抗曹,最後與東吳公平競爭,拿下荊州。表麵看,調整後比調整前隻是麻煩了一點,實質上卻有天壤之別,不但迎合了劉備的“新儒家”思維,還將劉備和孔明從“雙死”盤成了“雙活”。試想如果劉備真從劉表手裏接過荊州,就會陷入不義,不但聯合不到東吳,曹操更會在他得到益州之前就集中力量將其鏟除!劉備也就官止於荊州牧,諸葛亮也將曇花一現。曹操屯兵赤壁就是因為小看了沒有棲身之地的劉備,以為能跳過他直接攻打東吳。順手牽羊滅劉即可。曹操的法家思想注定他更重視天時、地利,不相信儒術和智性具有四兩撥千斤甚至e=mc2的超常能量。 一言以蔽之,諸葛亮第一步戰略的原意就是要按照優化後的方案實施。如果照搬原定的方案,就不會有赤壁之戰,不會有三足鼎立。 讀書—名人名言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9、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1、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劉彝 12、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13、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於謙 14、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1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1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嶽飛 17、發奮識遍天下字,立誌讀盡人間書——蘇軾 18、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19、立誌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2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誌》 22、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2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遊 2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2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26、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鬆齡 2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誌》 28、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31、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33、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1、讀書的作用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

3、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諸葛亮

4、雖天才雋朗,而實須墳誥以廣知。——葛洪

5、不學而求知,猶願魚而無網。——葛洪

6、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王符

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9、不敢妄為些小事,隻因曾讀數行書。——陶宗儀

10、一日不書,百事荒蕪。——李詡

11、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朱舜水

12、學固不在乎讀書,然不讀書則義理無由明。——朱熹

13、立身以力學為先,力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4、非讀書,不明理。要知事,須讀史。——李光庭

15、六經三史,諸子百家,非無可觀,皆是為治。——蘇軾

16、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於行耳。——顏之推

17、知識是珍貴寶石的結晶,文化是寶石放出來的光澤。——泰戈爾

18、格天功業有本源,誰謂讀書記名姓?——歸莊

19、讀書何所求,將以通事理。——張維屏

20、開卷有益。——趙光義

21、當以讀書通世事。——倪元璐

22、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嶽飛

23、讀書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是創造。——吳晗

24、讀書,人才更加像人。——嚴文井

25、書,我的良師益友,它給我知識、力量,它指導我怎樣去生活和鬥爭。——吳運鐸

26、書給人以優點,人從書中得益。——陳伯吹

27、要到書林中徜徉。中外古今的文明成果,我們都應有分析、有鑒別、有批判地加以繼承和發揚。——劉心武

28、我學習了一生,現在我還在學習,而將來,隻要我還有精力,我還要學習下去。——別林斯基

29、任何時候我也不會滿足,越是讀書,就越是深刻的感到不滿足,越是感到自己的知識貧乏。——馬克思

30、外國語是人生鬥爭的一種武器。——馬克思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培根

弗蘭西斯ⷥŸ𙦠𙯼ˆ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國哲學家、作家和科學家。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Histories

wise,

poets

witty,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rhetoric

contend)

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著社會的進步。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在邏輯學、美學、教育學方麵也提出許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論說隨筆文集》等。後者收入58篇隨筆,從各個角度論述廣泛的人生問題,精妙、有哲理,擁有很多讀者。

著有《學術的進步》(1605)和《新工具》(1620)等。培根尖銳地批判了中世紀經院哲學,認為經院哲學和神學嚴重地阻培根作品《新工具》礙了科學的進步,主張要全麵改造人類的知識,使整個學術文化從經院哲學中解放出來,實現偉大的複興。他認為,科學必須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規律。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以感官經驗為依據。他提出了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原則,認為知識和觀念起源於感性世界,感覺經驗是一切知識的源泉。要獲得自然的科學知識,就必須把認識建築在感覺經驗的基礎上。他還提出了經驗歸納法,主張以實驗和觀察材料為基礎,經過分析、比較、選擇、排除,最後得出正確的結論。

《論說文集》最能體現培根的寫作風格:文筆優美、語言凝練、寓意深刻。這本書中的文章從各種角度論述了他對人與社會、人與自己、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許多獨到而精辟的見解,使許許多多人從這本書中獲得熏陶指導。如:

“一個自身無德的人見別人有德必懷嫉妒”。

“沒有友誼,則世上不過是一片荒野”。

“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預防藥,就是朋友的忠言規諫”。“思想中的疑心就好培根作品《論說文集》象鳥中的蝙蝠一樣,永遠是在黃昏中飛的。疑心使君王傾向專製,丈夫傾向嫉妒,智者傾向寡斷和憂鬱。”

“狡猾就是一種陰險邪惡的聰明。一個狡猾人與一個聰明人之間,卻有一種很大的差異,這差異不但是在誠實上,而且是在才能上的。”

“順境的美德是節製;逆境的美德是堅忍。這後一種是較為偉大的一種德性。”

培根一生在學問上成就很大,然而作為政客他飽嚐了仕途之艱辛。做女王掌璽大臣的父親去世後,他一直未得到女王的重用。直到詹姆斯一世當政,他才逐漸得到升遷,先後擔任過法院院長、檢察長、掌璽大臣等,還被封男爵、子爵等貴族尊號。然而,後來他又被免除了一切官職。成為平民之後,培根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學問研究中,他最終成為中世紀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創始者。1626年4月培根離開了人世讀書名言

ⷤ𘭥œ‹古代讀書名言10則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

性癡,則其誌凝:故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癡者也。

——蒲鬆齡《阿寶》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春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蘇軾《東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

——朱熹《朱子語類大全》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隻漫誦浪讀,決不能記,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朱熹《訓學齋規》

學貴精不貴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卻到地也。

——戴震《戴東原先生年譜》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

——鄭板橋

無所不能的人實在一無所能,無所不專的專家實在是一無所專……

——鄒韜奮《韜奮文集》

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

——周恩來《周恩來選集》

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裏淘金”。

——趙樹理

②西方讀書名言10則

我閱讀關於我所不懂的題目之書籍時,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該題目的膚表的見解,先瀏覽許多頁和好多章,然後才從頭重新讀起,以求獲得精密的智識。我讀該書的終末,就懂得它的起因。這是我所能介紹給你惟一正解的方法。

——狄慈根:《辯證法的邏輯》

在所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統拋掉,就是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和會把自己誘離要點的一切。

——愛因斯坦

“書籍是人類的編年史,它將整個人類積累的無數豐富的經驗,世世代代傳下去。”

——坎耶裏

“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

——惠普爾

“書籍是培育我們的良師,無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語和訓斥,不收學費,也不拘形式。”

——德伯裏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高爾基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托爾斯泰

“優秀的書籍是撫育傑出人才的珍貴乳汁,它作為人類財富保存下來,並為人類生活的進一步發展服務。”

——彌爾頓

“書籍是生活的加速器。”

——尼克拉耶娃

“書是這一代對下一代精神上的遺訓。”

——赫爾岑

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這樣的讀書使我獲益不少——盧梭

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狄德羅

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富蘭克林

與其用華麗的外衣裝飾自己,不如用知識武裝自己——馬克思

知識是珍貴寶石的結晶,文化是寶石放出的光澤——泰戈爾

知識就是力量——培根(宋)程顥:讀書要玩味。

毛姆:為樂趣而讀書。

徐特立:不動筆墨不讀書。

(南朝)裴鬆之:讀書百遍義自見。

伏爾泰:讀書使人心明眼亮。

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南北朝)顏之推:積財千萬,無過讀書。

(元)程端禮:勞於讀書,逸於作文。

列寧: 書籍是巨大的力量。

高爾基: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清詩鐸・趁早歌》:讀書不趁早,後來徒悔懊。

《清詩鐸・讀書》:讀書如行路,曆險毋惶恐。

誇美紐斯:讀書而不理解,等於不讀。

(清)徐洪鈞:讀書貴神解,無事守章句。

(明)薛煊:讀書必專精不二,方見義理。

莎士比亞: 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統。

周恩來:與肝膽人共事,無字句處讀書

普希金: 書籍是我們的精神糧食。

《今世說》:靜坐自無妄為,讀書即是立德。

(清)朱用純:讀書誌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

居裏夫人: 好奇心是學者的第一美德。

魯迅: 知識不是力量,智慧才是。

(戰國)莊周:節飲食以養胃,多讀書以養膽。

(清)王永彬:貧寒更須讀書,富貴不忘稼穡。

孫中山:立誌是讀書人最要緊的一件事。

《增廣賢文》: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

阮元:立誌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

愛迪生:讀書之於精神,恰如運動之於身體。

《增廣賢文》:勸君莫將油炒菜,留與兒孫夜讀書。

高爾基: 愛護書籍吧,它是知識的源泉。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相关推荐

  • 评论列表 (0条)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