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業“利如紙薄”,3年沒了6500億市值,金龍魚的困局,“新故事”也解不了

# 博客 2025-07-04 16:00:50 ttzt

來源:無冕財經

在糧油賽道做到了極致, 但其主業的盈利能力卻非常脆弱。過去3年,它的規模越做越大,賺到的錢卻越來越少,市值也蒸發了6500億。這樣的困局是怎樣造成的?多元化的新故事,能得到投資者的認可嗎?

2020年10月,金龍魚(300999.SZ) 創下了創業板最大IPO紀錄。彼時,它是A股的明星企業,短短3個月,其股價便飆升450%,市值逼近8000億元,被稱為“油茅”。

超強的剛需屬性,幾乎無窮的生命周期,再加上對產業鏈的深度布局……這些因素讓投資者對當時的金龍魚充滿了期待。

然而,事與願違。

巔峰過後,不是另一個巔峰,而是長達3年的下坡路。

過去3年,金龍魚營收規模越做越大,賺到的錢卻越來越少。2024年上半年,金龍魚實現了過千億的營收,而主業相關的扣非淨利潤卻僅有1億出頭。

對投資者而言,這樣的故事顯然不夠“性感”,他們選擇了“用腳投票”,這讓金龍魚的市值蒸發了6500多億。

最新數據顯示,金龍魚背後還有13.65萬個股東,他們正在等待一個“新故事”。

糧油生意薄利,市值3年沒了6500億

一提到金龍魚,大部分消費者首先想到的是食用油,實際上金龍魚的業務範圍很廣,幾乎覆蓋了整個產業鏈。

大豆、小麥、玉米水稻等農產品先是經過初加工,生產出豆粕、麥麩、米糠等飼料原料;然後毛油、糙米等農副產品又被進一步精加工成食用油、大米、麵粉等,在精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白土、皂角、脂肪酸等副產品,又被用來生產日化用品等。

圍繞農產品產業鏈,金龍魚的業務布局主要有三大塊:以食用油為代表的廚房食品業務,飼料原料業務以及油脂科技業務。

有評論說,金龍魚對產業鏈的布局深度要超過大部分消費公司,而且它所做的生意具有很強的剛需屬性,幾乎具有無窮的生命周期。

這樣的生意,在資本市場應該頗受歡迎。

2020年10月,金龍魚在創業板上市的時候,投資者確實對其充滿了期待。它當時不僅創下了創業板最大IPO紀錄,在此後的3個月內,股價更是飆升450%,市值一度超過7800億元。

▲金龍魚的股價走勢,圖片來自軟件

然而,金龍魚卻沒能滿足投資者的期待。

上市以來,金龍魚的營收確實有明顯增長。財報顯示,2020年至2023年,金龍魚的營收分別為1949.22億元、2262.25億元、2574.85億元、2515.25億元,年複合增速為8.87%,其中2023年營收同比下滑了2.32%。

別看金龍魚有著兩千多億營收規模,實際上其主業的盈利能力卻非常低,可謂“利如紙薄”,也就是賺點“辛苦錢”。

財報顯示,2020年至2023年,公司的毛利率分別為12.33%、8.18%、5.68%、4.83%。同期淨利率則更低,分別為3.37%、1.98%、1.21%、1.11%,今年上半年該數據進一步降至0.94%。

上市之後,金龍魚的歸母淨利潤連續3年下滑,從2020年的60億元下滑至2023年的28.48億元。2023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僅有13.21億元。

今年上半年,該公司的歸母淨利潤為10.97億元,勉強實現13.57%的正增長,但營收卻同比下滑了7.78%。然而,跟主營業務相關的扣非淨利潤僅1.6億元,超過9成的利潤來自套期保值和存款利息。

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金龍魚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上半年累計投資收益為10.7億元。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項目合計實現盈利54億元。截至6月,該公司商品、外匯和利率衍生品期末金額為815.62億元。一項預防風險的業務,反而為金龍魚貢獻了大部分利潤。

規模巨大,但成長性和盈利能力不足。對於投資者而言,這樣的故事顯然不夠“性感”。

於是,投資者們開始“用腳投票”。

在達到市值巔峰後,金龍魚的股價便一路下跌。3年多時間,6500億市值“灰飛煙滅”,如今市值僅1300億出頭了。

兩頭“受氣”,盈利難題難以破解

金龍魚的淨利潤連年下滑,並不是它的經營出了問題,而是其“薄利多銷”的業務模式有著“缺陷”。

雖然金龍魚披著行業老大的外衣,賺的卻是“辛苦錢”,上下遊兩頭“受氣”。

在下遊,金龍魚和其他糧油企業一樣,缺乏定價權。因為食用油是高度剛需的產品,它和鹽、糖等必需品一樣,國家部門會對其進行管製,以控製物價水平。

例如,2007年11月,國家發改委曾對食用植物油生產企業提出告誡,加強自律,合理定價,嚴禁加價。2010年,國家發改委向中糧集團、益海嘉裏等主要食用油企業打招呼,要求四個月內不漲價、不減產,若要上調價格,需向國家發改委提出申請。

這意味著,即便是大豆等原材料價格上漲過快影響到了榨油企業的利潤,糧油企業也沒辦法隨意漲價。

與此同時,金龍魚三大業務的原材料(大豆、水稻、小麥等)都屬於周期產品。

▲大豆、小麥、油菜籽現貨價格走勢,圖片來自格隆匯

數據顯示,從2020年開始金龍魚原材料成本占比比較高的大豆(40%)、小麥(14.3%)、油菜籽(12.1%)的價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漲。

以大豆為例,2020年大豆開啟了一波上漲行情,從3500元/噸大漲至2002年9月的6000元/噸,最高漲幅達71%。如今大豆價格回落至4500元/噸左右,相比2020年的價格也還是漲了近30%。

原材料價格上漲後,金龍魚在2021年進行過兩次調價,2022年又進行了第三次調價。以5升裝的金龍魚植物調和油為例,2021年的價格為59.8元/桶,2022年上調至79.9元/桶。

然而,漲價幅度並不足以覆蓋原材料成本上漲。因此,金龍魚的利潤被擠壓得很嚴重,淨利率從2020年的3.37%下降到了2023年的1.11%。

下遊產品缺乏定價權,上遊原材料成本波動較大,一旦遇上原材料漲價,企業的盈利能力便會被大幅壓縮。因此,金龍魚隻能通過擴大業務規模來拉動利潤增長。

然而,這條路也越來越走不通了。

金龍魚在國內食用油市場的份額早已見頂。金龍魚上市招股書顯示,按銷售量統計,2017年、2018年及2019年金龍魚的國內銷售份額分別為39.5%、39.8%及38.4%。

最新數據顯示,金龍魚、中糧、魯花這三家企業在國內食用油市場中的規模占比分別為39.0%、15.3%、6.7%。

從過去多年的數據來看,金龍魚的市場占有率並沒有繼續上升,反而比2013年下滑了2.7%,其競爭對手魯花集團同期上升了3.9%,中糧集團上升了0.9%。

國內食用油市場的市占率格局已經高度穩定,而且市場規模還在“縮水”。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食用油消費量約為3908萬噸,同比上升4%。不過,相較2021年的4254萬噸減少約8%。

產品沒有定價權,原材料成本波動大,市場格局又處於凝固狀態,金龍魚如今的盈利難題不可避免。

四處出擊,“新故事”不好講

想要打破盈利困境並擺脫股價下跌的局麵,金龍魚需要尋找一個食用油以外的“新故事”。

為了找尋“新故事”,近年來,金龍魚在業務多元化方麵動作頻頻,它的邏輯也很簡單——繼續深挖產業鏈。

金龍魚在2024年半年報中表示,公司產品線逐漸拓展至調味品、酵母、日化用品、植物肉以及中央廚房等多領域。特別是在調味品領域,金龍魚投入頗多,例如2015年,金龍魚引入台灣老字號醬油品牌“丸莊”,2019年收購山西梁汾醋業,2021年入股廣東廣味源,還成立了專門的調味品事業部。

金龍魚采用了“多品類、多品牌”的打法,產品覆蓋醬油、醋、芝麻油、花椒油、藤椒油、芝麻醬等,擁有歐麗薇蘭、胡姬花、香滿園、海皇、金味、豐苑、丸莊醬油等多個品牌,想借助不同品牌切入不同市場。

調味品市場的空間的確夠大,可競爭同樣激烈,大部分市場被海天、千禾、廚邦等頭部品牌占據,金龍魚並沒有嚐到多少甜頭。

以醬油市場為例,8年多了,高端醬油品牌“丸莊”的知名度並不算高。金龍魚也承認,丸莊還在培養與爬坡的過程,體量不會太大。

正所謂“隔行如隔山”,金龍魚想從海天、千禾等品牌手中搶市場的難度很大。從營收占比來看,2024年上半年,金龍魚其他產品營收僅8.383億元,占比隻有0.77%。

行業分析師孫業文認為,金龍魚多元化過程中,多是小規模布局的試探發展,沒有打造出一款類似食用油的拳頭產品,這導致金龍魚多元化競爭優勢不突出,未能打造出真正的“第二增長曲線”。

在B端,金龍魚還在講述著另一個“新故事”——中央廚房業務。

2018年,金龍魚成立了全資子公司——豐廚(上海)餐飲管理有限公司,開展中央廚房業務。金龍魚打造了一個中央廚房生態園區,除了生產自己的產品,還引入了產業鏈上下遊的相關企業。

在經營上,金龍魚的央廚業務采取了“自用生產+對外出租”兩種模式,設置了多種盈利方式。例如向園區企業租賃央廚園區、倉庫收租金;給園區企業直供米麵及調味品,提高廚房食品業務銷量;為園區企業提供產品推廣收取銷售傭金;提供物流配送服務等。

這確實是一個有著更大想象空間的“新故事”,然而,這個故事是否真能讓金龍魚的盈利能力實現質的提升,還是未知數。

而且,這種重資產運營模式可能會麵臨一個問題,在產能完全釋放之前嚴重擠壓公司利潤。

目前為止,金龍魚的股價還在下跌,已經跌破發行價。對於13.65萬股東而言,金龍魚的這兩個新故事,顯然還不足夠有說服力。

#相关推荐

  • 评论列表 (0条)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