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延(1499~1566),字南喬,號崦山,明,吉水(今江西吉水縣)人。《湖廣通誌》將其列入名宦;《江西通誌》將其載入名人卷的“人物”篇;康熙《潛江縣誌》(卷十二・知縣宦跡傳。以下簡稱《縣誌》)有其傳記。研讀這些史誌,了解他是一位體恤民情,愛民如子,敢於擔當,為民-不畏丟官難得的賢令。
(一)
周延在明嘉靖元年(1522)中舉,次年春闈即榮登進士榜,嘉靖三年(1524)授潛江知縣,時年二十五歲。嘉靖八年(1529)的狀元羅洪先(字達夫,吉水人,官至右春坊讚善,因冒犯嘉靖帝被撤職,隆慶初贈光祿少欽,諡文恭)為周延撰寫的《墓誌銘》記載了他主政潛江三年的三件事。
一是除奸吏。上任伊始,周延在明察暗訪中,得知不少胥吏貪贓枉法如蠹蟲損害衙門形象,有的仗衙門之威時常橫行鄉裏欺壓百姓,他對經查實有問題的奸蠹胥吏進行大刀闊斧的清退。《墓誌銘》寫道:“始至潛,未試吏,據律�(t䫯出)發奸蠹”(d㹯蝕器物的蟲子)。老百姓對這位年輕有魄力的新知縣無不欽佩敬仰,而滑吏、奸豪莫不懼怯萬分。
二是築堤防水患。水患在舊時一直是潛江官民的心頭之患,防襄河(今漢江)外江之水自不必言,夜汊河(今東荊河)、蘆�河(今漢南河)等襄河支流東西夾帶縣城及全境。嘉靖二年蘆�河在柘林垸(今泰豐葛柘村一帶)決堤,縣城等二十多個民垸被淹,時任知縣熬鉞上疏占皇莊土地開新河獲準,新河名曰“恩江”(今葛柘村至仙桃�河鎮蔡河村一帶的一條古河道)。恩江維係潛沔兩縣民眾安危,周延上任後的第二年(嘉靖四年),潛江發大水,他帶領百姓風餐露宿日夜防守在江河堤壩上,秋後對恩江兩岸整險加固十多公裏,使潛江百姓至此能感受到收獲的喜悅,沔陽也沒有了水患之憂。《墓誌銘》記載:周延“破露常堤,黃漢垸三千丈,防恩江,潛得常稔(r䛮,莊稼成熟),而沔無水患”。
三是打擊盜匪。常年的水患和貧困,使有些人-為盜,舊時盜匪有時猖獗到驅逐百姓占地為王,有時甚至襲擊縣衙。周延請調兵勇對盜匪進行強力打擊,將匪首擒拿歸案,其餘歸良從善,潛江民眾得以享太平,對周延更是頌揚載道。
(二)
最讓潛江人難忘的是周延不怕丟官,上疏為災後百姓減免錢糧。《縣誌》載:“嘉靖四年秋,大水,民多殍(pi环,餓死的人)”。這是周延知政潛江的第二年,他雖然率領民眾全力進行抗洪搶險,但這場秋洪特大,人力不可抗禦,潛境內多處決堤,四境皆淹,加之當年春季陰雨連旬,禾苗俱淹,麥亦無收。“潛民之命,不過寄生於�皮茭葉之末而已”,而上峰讓周延催辦收繳當年稅賦。麵對洪水淹沒後荒�的田野:逃荒討米、流離失所的子民,哭喊求食、餓殍遍野的慘景,他顧不了順從上司晉級升官去征收錢糧,情真意切地寫了一份《水災題免錢糧疏》。
此奏疏《潛江舊聞錄》和《縣誌》均有收錄。寫秋汛情況道:
詎意四月內陰雨連旬,河水暴漲,將各圩垸盡行衝倒。水退之後,臣亟行檢踏,照得潛江地勢有如鍋形,一缺其口,不能複出……低者蓄水成湖,殆不有其根矣!百裏之內,顆粒無收,該年秋糧將何出?
寫災後之慘狀道:
有升屋逃命,連屋漂流而死者;有住曠野,無舟救渡而死者;有舟小人多,載至水中而死者。啼哭之聲,入耳寒心;困苦之狀,觸目奪魂……臣不忍太平之民,至於逃移死亡之盡,遂竭力撫恤,經培植國本。然臣但能撫之,不能以無征之田而為有征之糧。
最後寫道:
伏望陛下察臣言之不妄,憫民困之益深,敕行戶、工等部,將本縣該秋糧毋拘兌運,盡行蠲(ju䁮,免除)免;其各年未繳未完額,辦歲辦等科暫且停征。
並乞求聖上“發給內帑(t玮g,國庫的錢財),前來賑濟,庶幾垂斃之民,尚有�之望”。
(三)
周延如此據實真情呈奏潛民之災苦,的確“入耳寒心”“觸目奪魂”,由此打動了聖上及京師-,不久戶部奉聖旨《複題》:“準免秋糧十分之七,歲辦等科,依擬停止”。由此,潛江民眾暫時獲得了活命安居、喘息重建家園的生機。
一位知縣尚且能如此關心民眾疾苦,撫恤民生,直言上疏者寥寥,對比那些為官者但知搜刮民脂民膏以飽私囊,小民之苦時常充耳不聞者,周延的確高尚。同時,這種為民-也是有很大的政治風險的,如清朝康熙年間著名知縣鄭板橋知政山東濰坊縣時,就因為為民上疏賑災而惹怒上司被罷官。周延之舉不僅令潛民不忘,也為世人所稱道。
因其主政潛江政績卓越,三年期滿即調廣東新會(今江門市新會區)任知縣。周延晉升較快,不久便調入京城擢升兵部給事中。《江西通誌》載:嘉靖七年(1528),有人對死後不久被新封“建伯”(古時高官獲封贈的稱呼)的王守仁(又名王陽明,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史稱中國之大儒,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進行詆毀要問罪奪爵,周延“抗疏為訟”而遭株連,被貶任太倉州(今江蘇太倉市)通判。其間其妻病亡丁憂三年,複起補宿州(今安徽宿州市)通判,再擢升揚州府同知、南京禮部�中。嘉靖十七年(1538)擢升廣州布政司參議,轉按察司副使等要職,最後官至南京吏部尚書、兵部尚書。後有《簡肅公遺稿》行世,六十七歲而終,贈太子太保(明朝對一品大宦的封贈),諡簡肅。
周延(1499~1566),字南喬,號崦山,明,吉水(今江西吉水縣)人。《湖廣通誌》將其列入名宦;《江西通誌》將其載入名人卷的“人物”篇;康熙《潛江縣誌》(卷十二・知縣宦跡傳。以下簡稱《縣誌》)有其傳記。研讀這些史誌,了解他是一位體恤民情,愛民如子,敢於擔當,為民-不畏丟官難得的賢令。
(一)
周延在明嘉靖元年(1522)中舉,次年春闈即榮登進士榜,嘉靖三年(1524)授潛江知縣,時年二十五歲。嘉靖八年(1529)的狀元羅洪先(字達夫,吉水人,官至右春坊讚善,因冒犯嘉靖帝被撤職,隆慶初贈光祿少欽,諡文恭)為周延撰寫的《墓誌銘》記載了他主政潛江三年的三件事。
一是除奸吏。上任伊始,周延在明察暗訪中,得知不少胥吏貪贓枉法如蠹蟲損害衙門形象,有的仗衙門之威時常橫行鄉裏欺壓百姓,他對經查實有問題的奸蠹胥吏進行大刀闊斧的清退。《墓誌銘》寫道:“始至潛,未試吏,據律�(t䫯出)發奸蠹”(d㹯蝕器物的蟲子)。老百姓對這位年輕有魄力的新知縣無不欽佩敬仰,而滑吏、奸豪莫不懼怯萬分。
二是築堤防水患。水患在舊時一直是潛江官民的心頭之患,防襄河(今漢江)外江之水自不必言,夜汊河(今東荊河)、蘆�河(今漢南河)等襄河支流東西夾帶縣城及全境。嘉靖二年蘆�河在柘林垸(今泰豐葛柘村一帶)決堤,縣城等二十多個民垸被淹,時任知縣熬鉞上疏占皇莊土地開新河獲準,新河名曰“恩江”(今葛柘村至仙桃�河鎮蔡河村一帶的一條古河道)。恩江維係潛沔兩縣民眾安危,周延上任後的第二年(嘉靖四年),潛江發大水,他帶領百姓風餐露宿日夜防守在江河堤壩上,秋後對恩江兩岸整險加固十多公裏,使潛江百姓至此能感受到收獲的喜悅,沔陽也沒有了水患之憂。《墓誌銘》記載:周延“破露常堤,黃漢垸三千丈,防恩江,潛得常稔(r䛮,莊稼成熟),而沔無水患”。
三是打擊盜匪。常年的水患和貧困,使有些人-為盜,舊時盜匪有時猖獗到驅逐百姓占地為王,有時甚至襲擊縣衙。周延請調兵勇對盜匪進行強力打擊,將匪首擒拿歸案,其餘歸良從善,潛江民眾得以享太平,對周延更是頌揚載道。
(二)
最讓潛江人難忘的是周延不怕丟官,上疏為災後百姓減免錢糧。《縣誌》載:“嘉靖四年秋,大水,民多殍(pi环,餓死的人)”。這是周延知政潛江的第二年,他雖然率領民眾全力進行抗洪搶險,但這場秋洪特大,人力不可抗禦,潛境內多處決堤,四境皆淹,加之當年春季陰雨連旬,禾苗俱淹,麥亦無收。“潛民之命,不過寄生於�皮茭葉之末而已”,而上峰讓周延催辦收繳當年稅賦。麵對洪水淹沒後荒�的田野:逃荒討米、流離失所的子民,哭喊求食、餓殍遍野的慘景,他顧不了順從上司晉級升官去征收錢糧,情真意切地寫了一份《水災題免錢糧疏》。
此奏疏《潛江舊聞錄》和《縣誌》均有收錄。寫秋汛情況道:
詎意四月內陰雨連旬,河水暴漲,將各圩垸盡行衝倒。水退之後,臣亟行檢踏,照得潛江地勢有如鍋形,一缺其口,不能複出……低者蓄水成湖,殆不有其根矣!百裏之內,顆粒無收,該年秋糧將何出?
寫災後之慘狀道:
有升屋逃命,連屋漂流而死者;有住曠野,無舟救渡而死者;有舟小人多,載至水中而死者。啼哭之聲,入耳寒心;困苦之狀,觸目奪魂……臣不忍太平之民,至於逃移死亡之盡,遂竭力撫恤,經培植國本。然臣但能撫之,不能以無征之田而為有征之糧。
最後寫道:
伏望陛下察臣言之不妄,憫民困之益深,敕行戶、工等部,將本縣該秋糧毋拘兌運,盡行蠲(ju䁮,免除)免;其各年未繳未完額,辦歲辦等科暫且停征。
並乞求聖上“發給內帑(t玮g,國庫的錢財),前來賑濟,庶幾垂斃之民,尚有�之望”。
(三)
周延如此據實真情呈奏潛民之災苦,的確“入耳寒心”“觸目奪魂”,由此打動了聖上及京師-,不久戶部奉聖旨《複題》:“準免秋糧十分之七,歲辦等科,依擬停止”。由此,潛江民眾暫時獲得了活命安居、喘息重建家園的生機。
一位知縣尚且能如此關心民眾疾苦,撫恤民生,直言上疏者寥寥,對比那些為官者但知搜刮民脂民膏以飽私囊,小民之苦時常充耳不聞者,周延的確高尚。同時,這種為民-也是有很大的政治風險的,如清朝康熙年間著名知縣鄭板橋知政山東濰坊縣時,就因為為民上疏賑災而惹怒上司被罷官。周延之舉不僅令潛民不忘,也為世人所稱道。
因其主政潛江政績卓越,三年期滿即調廣東新會(今江門市新會區)任知縣。周延晉升較快,不久便調入京城擢升兵部給事中。《江西通誌》載:嘉靖七年(1528),有人對死後不久被新封“建伯”(古時高官獲封贈的稱呼)的王守仁(又名王陽明,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史稱中國之大儒,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進行詆毀要問罪奪爵,周延“抗疏為訟”而遭株連,被貶任太倉州(今江蘇太倉市)通判。其間其妻病亡丁憂三年,複起補宿州(今安徽宿州市)通判,再擢升揚州府同知、南京禮部�中。嘉靖十七年(1538)擢升廣州布政司參議,轉按察司副使等要職,最後官至南京吏部尚書、兵部尚書。後有《簡肅公遺稿》行世,六十七歲而終,贈太子太保(明朝對一品大宦的封贈),諡簡肅。
同年(公元1499年)出生的名人:
茅瓚 (1499~?) 明朝狀元 浙江省杭州餘杭

朱睦� (1499~1567) 北京市西城區

田世爵 (1499~1562) 湖北省恩施州鶴峰縣

鄭曉 (1499~1566) 浙江省嘉興海鹽

李舜臣 (1499~1559) 明代著名學者 山東省東營廣饒縣 + 更多公元149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566年)去世的名人:
杜潛 (1522~1566) 山東省聊城高唐縣

桑紹良 (1504~1566) 河南省濮陽市範縣

胡正蒙 (1512~1566) 浙江省寧波餘姚

陳謹 (1525~1566) 福建省福州市長樂

魏良輔 (1489~1566) 明代戲曲音樂家 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

黃佐 (1489~1566) 南粵先賢 廣東省珠海市鬥門區 + 更多公元1566年去世的名人》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